躁言醜句

成語拼音

zào yán chǒu jù

躁言醜句成語解釋

醜惡的言辭。躁,通臊”。

典故出處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啓》若能闢禮門以懸規,標義路以植矩,然後逾垣者折肱,捷徑者滅趾,何必躁言醜句,詬病爲切哉!”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情緒激動時口不擇言,說出的話盡是躁言醜句,讓旁人感到十分驚訝和反感。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三的書生。李三自幼聰慧,勤奮好學,一心期望能夠通過科舉考試,金榜題名,爲家族爭光。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李三在求學的道路上遭遇了諸多挫折。多次參加鄉試,卻總是名落孫山。漸漸地,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變得焦慮和浮躁起來。 在一次與同窗好友的聚會中,大家談論着各自的學業和未來的抱負。當輪到李三發言時,他心中的鬱悶和不滿一股腦地涌了出來。他不再像以往那樣溫文爾雅、出口成章,而是口不擇言,說出了許多偏激、粗俗的話語。 同窗們都被他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所震驚,紛紛勸他要冷靜,不可如此衝動。但李三卻根本聽不進去,繼續着他那毫無條理、充滿怨恨的宣泄。 不久之後,李三的這些躁言醜句傳到了當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學究耳中。老學究搖頭嘆息道:“昔日之李三,文采斐然,如今卻因一時之挫折,放縱自己,說出這般不堪之語,實在令人惋惜。” 在古代的典籍中,也曾有過類似的記載。古人云:“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真正有修養、有智慧的人,在言語上總是謹慎的,不會輕易地讓衝動和浮躁控制自己的言辭。而李三,恰恰背離了這一古訓。 李三的名聲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就連他的家人也對他感到失望。他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此時已經悔之晚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我們要保持冷靜和沉着,切不可讓浮躁的情緒左右自己,說出那些醜陋、不當的話語。否則,不僅會損害自己的形象和聲譽,還可能錯失許多寶貴的機會。我們應當以平和的心態去應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用理智和智慧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用躁言醜句來宣泄情緒。

躁言醜句-成語圖片

躁言醜句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