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实循名
成语拼音
- zé shí xún míng
责实循名成语解释
- 按其名而求其实。
典故出处
- 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自非责实循名,不能彰善瘅恶。”
成语典故
- 观者依检先后,责实循名,语无褒贬,而意具抑扬。★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永清县志政略序例》
成语造句
- 要想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就必须在工作中严格遵循责实循名的原则,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名为大华国。在大华国的朝堂之上,皇帝英明睿智,一心想要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的管理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官员不再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而是热衷于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财富。他们在执行公务时敷衍了事,甚至弄虚作假,谎报政绩。
这时候,一位名叫李正的大臣站了出来。李正是一个刚正不阿、一心为国的忠臣。他深知这种不良风气如果继续蔓延下去,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于是,他向皇帝进谏,提出了“责实循名”的治国理念。
李正引经据典,向皇帝讲述了古代贤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成功经验。他说道:“昔日,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使秦国强大,正是因为商鞅强调了责实循名。对于官员的功绩和才能,必须要实事求是地考察,根据他们的实际表现给予相应的奖赏和惩罚,不能只看他们的名声和言辞。只有这样,才能让真正有才能、有担当的人得到重用,让那些庸碌无能、贪污腐败之辈受到惩处。”
皇帝听了李正的话,深以为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责实循名”的政策。李正亲自带领一班公正廉洁的官员,深入各地考察官员的政绩。他们不看表面的文章和汇报,而是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百姓等方式,了解真实的情况。
在一个郡县,当地的县令一直声称自己治理有方,百姓富足。然而,李正等人经过调查发现,这个县令虚报税收,贪污公款,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怨声载道。李正当即上奏皇帝,将这个县令革职查办。
而在另一个地方,一位知府虽然名声不显,但他勤勤恳恳,兴修水利,鼓励农耕,使得当地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李正如实向皇帝汇报,这位知府得到了晋升和嘉奖。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大华国的官场风气焕然一新。官员们都深知,只有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和百姓做事,才能得到认可和晋升。国家的各项事务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推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们对皇帝和朝廷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责实循名”这一理念,成为了大华国治国的重要原则,也为后世所传颂和借鉴。
责实循名-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