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實循名

成語拼音

zé shí xún míng

責實循名成語解釋

按其名而求其實。

典故出處

唐·元稹《戒勵風俗德音》自非責實循名,不能彰善癉惡。”

成語典故

觀者依檢先後,責實循名,語無褒貶,而意具抑揚。★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永清縣誌政略序例》

成語造句

要想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就必須在工作中嚴格遵循責實循名的原則,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和懈怠。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度,名爲大華國。在大華國的朝堂之上,皇帝英明睿智,一心想要國家繁榮富強,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朝廷的管理逐漸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些官員不再以國家和百姓的利益爲重,而是熱衷於追求個人的權勢和財富。他們在執行公務時敷衍了事,甚至弄虛作假,謊報政績。 這時候,一位名叫李正的大臣站了出來。李正是一個剛正不阿、一心爲國的忠臣。他深知這種不良風氣如果繼續蔓延下去,將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於是,他向皇帝進諫,提出了“責實循名”的治國理念。 李正引經據典,向皇帝講述了古代賢明君主治理國家的成功經驗。他說道:“昔日,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使秦國強大,正是因爲商鞅強調了責實循名。對於官員的功績和才能,必須要實事求是地考察,根據他們的實際表現給予相應的獎賞和懲罰,不能只看他們的名聲和言辭。只有這樣,才能讓真正有才能、有擔當的人得到重用,讓那些庸碌無能、貪污腐敗之輩受到懲處。” 皇帝聽了李正的話,深以爲然,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行“責實循名”的政策。李正親自帶領一班公正廉潔的官員,深入各地考察官員的政績。他們不看表面的文章和彙報,而是通過實地調查、走訪百姓等方式,瞭解真實的情況。 在一個郡縣,當地的縣令一直聲稱自己治理有方,百姓富足。然而,李正等人經過調查發現,這個縣令虛報稅收,貪污公款,導致百姓生活困苦,怨聲載道。李正當即上奏皇帝,將這個縣令革職查辦。 而在另一個地方,一位知府雖然名聲不顯,但他勤勤懇懇,興修水利,鼓勵農耕,使得當地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李正如實向皇帝彙報,這位知府得到了晉升和嘉獎。 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大華國的官場風氣煥然一新。官員們都深知,只有實實在在地爲國家和百姓做事,才能得到認可和晉升。國家的各項事務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推進,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百姓們對皇帝和朝廷充滿了感激和敬意。 “責實循名”這一理念,成爲了大華國治國的重要原則,也爲後世所傳頌和借鑑。

責實循名-成語圖片

責實循名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