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无与二

成语拼音

céng wú yǔ èr

曾无与二成语解释

独一无二,没有比得上的。

典故出处

晋·刘琨《劝进表》亿兆攸归,曾无与二。”《晋书·解系孙旂等传论》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曾无与二。”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其程度可谓曾无与二。

成语故事

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这样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那是在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战乱频繁。在这乱世之中,有一个名叫卫国的小国,国力微弱,却有着一位心怀壮志的君主。 这位君主深知卫国若要在列强环伺中生存下去,必须要有非凡的策略和智慧。他广纳贤才,积极改革内政,期望能使卫国逐渐强大。 在他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公孙策的大臣,此人足智多谋,忠心耿耿。 一次,卫国面临着邻国的威胁,敌国大军压境,气势汹汹。卫国君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公孙策挺身而出,提出了一系列巧妙的应对之策。他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指出敌国虽然兵力强大,但长途奔袭,粮草供应必然困难;而卫国虽兵力不足,但可以凭借地形优势,以逸待劳。 在公孙策的谋划下,卫国军队按照他的计策行事,成功地击退了敌国的进攻。这一役,让卫国上下欢欣鼓舞,君主对公孙策更是赞赏有加。 然而,公孙策的出色表现却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嫉妒和陷害。他们在君主面前恶意中伤公孙策,说他居功自傲,有不臣之心。 起初,君主对这些谗言并未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谣言不断,君主心中也难免起了疑虑。公孙策察觉到君主态度的变化,心中十分悲愤。但他依然坚守着对卫国的忠诚,继续为国家出谋划策。 又一次,卫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百姓颗粒无收,饥荒蔓延。公孙策心急如焚,亲自组织救灾,日夜操劳。他想尽办法从其他国家筹集粮食,救济灾民。在他的努力下,卫国度过了这场灾难。 就在这时,那些心怀叵测的大臣再次进谗言,说公孙策借救灾之名,笼络人心,图谋不轨。君主终于被说动,下令将公孙策打入大牢。 卫国的百姓听闻此事,纷纷为公孙策鸣不平。他们深知公孙策的功绩和忠心,自发地聚集在王宫前请愿,要求释放公孙策。 在这关键时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站了出来。他向君主进谏,痛陈公孙策的功劳,指责那些谗言的荒谬。君主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险些酿成大错,立即下令释放了公孙策,并对他加以封赏。 从此,公孙策在卫国的地位无人能及,他的忠诚和智慧深受百姓和君主的敬重。在卫国的历史上,公孙策的功绩曾无与二,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曾无与二-成语图片

曾无与二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