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無與二

成語拼音

céng wú yǔ èr

曾無與二成語解釋

獨一無二,沒有比得上的。

典故出處

晉·劉琨《勸進表》億兆攸歸,曾無與二。”《晉書·解系孫旂等傳論》於是武皇之胤,惟有建興,衆望攸歸,曾無與二。”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裏,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執着追求,其程度可謂曾無與二。

成語故事

在華夏的歷史長河中,曾有這樣一段風雲激盪的歲月。 那是在戰國時期,七國爭雄,戰亂頻繁。在這亂世之中,有一個名叫衛國的小國,國力微弱,卻有着一位心懷壯志的君主。 這位君主深知衛國若要在列強環伺中生存下去,必須要有非凡的策略和智慧。他廣納賢才,積極改革內政,期望能使衛國逐漸強大。 在他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公孫策的大臣,此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 一次,衛國面臨着鄰國的威脅,敵國大軍壓境,氣勢洶洶。衛國君主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公孫策挺身而出,提出了一系列巧妙的應對之策。他詳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指出敵國雖然兵力強大,但長途奔襲,糧草供應必然困難;而衛國雖兵力不足,但可以憑藉地形優勢,以逸待勞。 在公孫策的謀劃下,衛國軍隊按照他的計策行事,成功地擊退了敵國的進攻。這一役,讓衛國上下歡欣鼓舞,君主對公孫策更是讚賞有加。 然而,公孫策的出色表現卻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嫉妒和陷害。他們在君主面前惡意中傷公孫策,說他居功自傲,有不臣之心。 起初,君主對這些讒言並未在意。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謠言不斷,君主心中也難免起了疑慮。公孫策察覺到君主態度的變化,心中十分悲憤。但他依然堅守着對衛國的忠誠,繼續爲國家出謀劃策。 又一次,衛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百姓顆粒無收,饑荒蔓延。公孫策心急如焚,親自組織救災,日夜操勞。他想盡辦法從其他國家籌集糧食,救濟災民。在他的努力下,衛國度過了這場災難。 就在這時,那些心懷叵測的大臣再次進讒言,說公孫策借救災之名,籠絡人心,圖謀不軌。君主終於被說動,下令將公孫策打入大牢。 衛國的百姓聽聞此事,紛紛爲公孫策鳴不平。他們深知公孫策的功績和忠心,自發地聚集在王宮前請願,要求釋放公孫策。 在這關鍵時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站了出來。他向君主進諫,痛陳公孫策的功勞,指責那些讒言的荒謬。君主這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險些釀成大錯,立即下令釋放了公孫策,並對他加以封賞。 從此,公孫策在衛國的地位無人能及,他的忠誠和智慧深受百姓和君主的敬重。在衛國的歷史上,公孫策的功績曾無與二,成爲了後人傳頌的佳話。

曾無與二-成語圖片

曾無與二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