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

成语拼音

āi hóng biàn yě

哀鸿遍野成语解释

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典故出处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成语典故

西周时期,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对内残酷剥削,疯狂敛财,搞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派卫巫监督百姓的言行,搞得人心惶惶。愤怒的人们起来反抗,赶走了周厉王。周宣王即位,他带领卿士巡访城郊,见到到处都是“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惨状。

成语造句

战争过后,那片土地上到处是流离失所的人们,真是哀鸿遍野。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时期,国家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连续几年的旱灾让大地干裂,河流干涸,农作物颗粒无收。百姓们面临着饥饿和贫困的折磨,生活陷入了绝境。 起初,人们还能依靠家中仅存的一点粮食勉强度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存粮也渐渐耗尽。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四处寻找食物,但所到之处皆是荒芜一片。许多人饿得面黄肌瘦,身体虚弱。 由于饥饿和贫困,疾病也开始在人群中蔓延开来。人们无力抵抗病魔的侵袭,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角落。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未来的绝望,让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大量的百姓开始背井离乡,踏上了流浪之路。他们拖家带口,艰难地前行着,一路上满眼都是悲惨的景象。老弱病残倒在路边,无人问津;孩子们饿得啼哭不止,声音回荡在空旷的荒野。整个国家仿佛变成了一个人间地狱,处处都是哀号和痛苦。 这种悲惨的局面如同《诗经·小雅·鸿雁》中所描述的那样:“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百姓们就像那哀鸣的鸿雁,四处流浪,寻求着生存的希望。 朝廷中的官员们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他们纷纷上书,请求皇帝采取措施来缓解百姓的苦难。皇帝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同时,他还组织了人力物力去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朝廷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情况逐渐得到了改善。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百姓们的生活也慢慢恢复了正常。然而,这场灾难给人们留下的伤痛却永远无法磨灭,“哀鸿遍野”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人们对那段艰难岁月的深刻记忆。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珍惜和平与安宁的生活,努力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同时,也让人们明白,在困难面前,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够战胜困难,迎来美好的未来。

哀鸿遍野-成语图片

哀鸿遍野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