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如泰山

成语拼音

ān rú tài shān

安如泰山成语解释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典故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成语典故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成语造句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他都能保持镇定,内心的信念坚如磐石,就像那安如泰山的巨石一般。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其边境时常受到外敌的侵扰。国王为此十分忧虑,他召集了大臣们商议对策。 其中有一位大臣名叫李将军,他智勇双全,对国家忠心耿耿。李将军主动请缨,愿意率领军队去镇守边境,抵御外敌。国王欣然应允。 李将军到了边境后,立刻整顿军纪,加强训练。他身先士卒,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在他的带领下,军队的战斗力大幅提升。 一次,敌国集结了大批兵力,气势汹汹地前来进犯。李将军毫不畏惧,他冷静地分析局势,制定了巧妙的战略战术。当敌军来袭时,李将军率领士兵们奋勇抵抗,打得敌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经过多次这样的战斗,敌国深知李将军的厉害,再也不敢轻易来犯。边境地区逐渐恢复了平静,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国王得知这个消息后,龙颜大悦,对李将军大加赞赏。他对众大臣说:“有李将军镇守边境,我国就如同泰山一般安稳,朕可高枕无忧了。”从此,李将军的威名传遍了全国,人们都称赞他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多年后,李将军年老体衰,不得不离开军队。但他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而“安如泰山”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像泰山一样安稳不动,不可动摇,也常用来形容事物极其稳固、可靠。就如同李将军镇守的边境,因为他的英勇和智慧,让国家处于一种安稳的状态,无惧外敌的侵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都如同李将军一样,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他们的功绩也如同泰山一般巍峨屹立,永不磨灭。

安如泰山-成语图片

安如泰山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