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瑕造隙
成语拼音
- zhǐ xiá zào xì
指瑕造隙成语解释
- 犹言寻找事端,制造分裂。瑕,玉上的斑点。隙,裂缝。
典故出处
- 宋·朱熹《少帅魏国张公行状下》彼或内变既平,指瑕造隙,肆无厌之欲,发难从之请,其将何词以对?”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总有些人心怀叵测,企图通过各种手段指瑕造隙,破坏他人的团结。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某个王朝,有两位权倾朝野的大臣,分别是李大人和王大人。他们同朝为官,却因政见不合,彼此心怀嫌隙。
李大人为人正直,一心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福祉,常常直言进谏,因此深得皇帝的信任。而王大人则善于阿谀奉承,拉帮结派,在朝中结党营私,势力日益庞大。
有一次,国家遭遇了严重的旱灾,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李大人立即向皇帝上书,请求开仓赈粮,减免赋税,以解百姓之困。皇帝深以为然,准备采纳李大人的建议。然而,王大人却在此时站出来反对,他巧言令色,说此举会动摇国家的根基,导致财政空虚。皇帝一时陷入了犹豫之中。
李大人深知王大人的用心,他据理力争,指出王大人的言论只是为了维护自己一党的利益,而非真正为了国家和百姓着想。王大人见李大人如此强硬,心中更是愤恨不已,暗暗发誓一定要找机会除掉李大人。
不久之后,边境发生了战事,朝廷需要派遣将领出征。李大人推荐了一位有勇有谋的将军,而王大人却故意从中作梗,诬陷那位将军有通敌之嫌。皇帝听信了王大人的谗言,将那位将军下狱。李大人再次挺身而出,为将军辩护,言辞激烈地指责王大人指瑕造隙,陷害忠良。
王大人见李大人如此不留情面,决定加快铲除李大人的步伐。他指使手下在李大人的奏折中故意挑错,曲解其意思,然后向皇帝告状,说李大人对皇帝不敬,有谋逆之心。皇帝龙颜大怒,下令将李大人革职查办。
李大人被罢官后,王大人一家独大,在朝中肆意妄为。然而,正义终究会到来。皇帝在一次微服私访中,听到了百姓对李大人的称赞和对王大人的怨恨,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被王大人蒙蔽了。皇帝立即下令重新调查李大人的案子,最终还了李大人清白,并将王大人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从此,朝廷恢复了清明,国家也逐渐走向繁荣昌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心怀不轨、指瑕造隙之人,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而正义和忠诚终将战胜邪恶。
指瑕造隙-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