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瑕造隙

成語拼音

zhǐ xiá zào xì

指瑕造隙成語解釋

猶言尋找事端,製造分裂。瑕,玉上的斑點。隙,裂縫。

典故出處

宋·朱熹《少帥魏國張公行狀下》彼或內變既平,指瑕造隙,肆無厭之慾,發難從之請,其將何詞以對?”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總有些人心懷叵測,企圖通過各種手段指瑕造隙,破壞他人的團結。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王朝,有兩位權傾朝野的大臣,分別是李大人和王大人。他們同朝爲官,卻因政見不合,彼此心懷嫌隙。 李大人爲人正直,一心爲了國家的繁榮和百姓的福祉,常常直言進諫,因此深得皇帝的信任。而王大人則善於阿諛奉承,拉幫結派,在朝中結黨營私,勢力日益龐大。 有一次,國家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百姓顆粒無收,流離失所。李大人立即向皇帝上書,請求開倉賑糧,減免賦稅,以解百姓之困。皇帝深以爲然,準備採納李大人的建議。然而,王大人卻在此時站出來反對,他巧言令色,說此舉會動搖國家的根基,導致財政空虛。皇帝一時陷入了猶豫之中。 李大人深知王大人的用心,他據理力爭,指出王大人的言論只是爲了維護自己一黨的利益,而非真正爲了國家和百姓着想。王大人見李大人如此強硬,心中更是憤恨不已,暗暗發誓一定要找機會除掉李大人。 不久之後,邊境發生了戰事,朝廷需要派遣將領出徵。李大人推薦了一位有勇有謀的將軍,而王大人卻故意從中作梗,誣陷那位將軍有通敵之嫌。皇帝聽信了王大人的讒言,將那位將軍下獄。李大人再次挺身而出,爲將軍辯護,言辭激烈地指責王大人指瑕造隙,陷害忠良。 王大人見李大人如此不留情面,決定加快剷除李大人的步伐。他指使手下在李大人的奏摺中故意挑錯,曲解其意思,然後向皇帝告狀,說李大人對皇帝不敬,有謀逆之心。皇帝龍顏大怒,下令將李大人革職查辦。 李大人被罷官後,王大人一家獨大,在朝中肆意妄爲。然而,正義終究會到來。皇帝在一次微服私訪中,聽到了百姓對李大人的稱讚和對王大人的怨恨,這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被王大人矇蔽了。皇帝立即下令重新調查李大人的案子,最終還了李大人清白,並將王大人及其黨羽一網打盡。 從此,朝廷恢復了清明,國家也逐漸走向繁榮昌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那些心懷不軌、指瑕造隙之人,最終都不會有好下場,而正義和忠誠終將戰勝邪惡。

指瑕造隙-成語圖片

指瑕造隙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