铤而走险
成语拼音
- tǐng ér zǒu xiǎn
铤而走险成语解释
- 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典故出处
- 《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扩大实力争当霸主,在扈地会合诸侯,他不愿与小国郑穆公见面,怀疑他对付自己。为缓和矛盾,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写信,信中表示愿意友好,国与国之间得以礼相待,而没必要造成双方铤而走险去打仗。
成语造句
- 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竟然选择了铤而走险去抢劫银行,最终被警方抓获。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厉公一直对大臣祭足心怀不满,因为祭足在朝中权势很大,甚至有时候会左右郑国的朝政。
郑厉公觉得自己的权力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急于除掉祭足,但是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就在郑厉公为此事烦恼不已的时候,他的一个心腹大臣雍纠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雍纠建议郑厉公利用祭足外出的机会,在路上设下埋伏,将祭足一举杀死。郑厉公听了这个主意,心中虽然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决定铤而走险。
然而,雍纠的计划却出现了一个致命的漏洞。雍纠的妻子正是祭足的女儿,她无意间发现了丈夫和郑厉公的阴谋。祭足的女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自己的父亲,一边是自己的丈夫。经过痛苦的挣扎,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向父亲告发这个阴谋。
祭足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他立刻采取行动,不仅粉碎了郑厉公和雍纠的阴谋,还将雍纠处死。郑厉公见事情败露,只好逃离郑国,开始了流亡的生涯。
这件事情在郑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对郑厉公和雍纠的行为表示谴责。他们认为郑厉公为了争夺权力,竟然不惜铤而走险,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实在是不应该。而雍纠为了讨好国君,竟然背叛自己的岳父,更是违背了人伦道德。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铤而走险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寻找更加合理和稳妥的解决办法,而不是轻易地采取冒险的行动。同时,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做出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
铤而走险-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