鋌而走險

成語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

鋌而走險成語解釋

鋌:急走的樣子;走險:奔赴險處。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採取冒險行動。

典故出處

《左傳·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靈公爲擴大實力爭當霸主,在扈地會合諸侯,他不願與小國鄭穆公見面,懷疑他對付自己。爲緩和矛盾,鄭國執政大夫子家給晉國執政大夫趙盾寫信,信中表示願意友好,國與國之間得以禮相待,而沒必要造成雙方鋌而走險去打仗。

成語造句

他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竟然選擇了鋌而走險去搶劫銀行,最終被警方抓獲。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名爲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厲公一直對大臣祭足心懷不滿,因爲祭足在朝中權勢很大,甚至有時候會左右鄭國的朝政。 鄭厲公覺得自己的權力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他急於除掉祭足,但是卻又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就在鄭厲公爲此事煩惱不已的時候,他的一個心腹大臣雍糾給他出了一個主意。 雍糾建議鄭厲公利用祭足外出的機會,在路上設下埋伏,將祭足一舉殺死。鄭厲公聽了這個主意,心中雖然有些猶豫,但最終還是決定鋌而走險。 然而,雍糾的計劃卻出現了一個致命的漏洞。雍糾的妻子正是祭足的女兒,她無意間發現了丈夫和鄭厲公的陰謀。祭足的女兒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邊是自己的父親,一邊是自己的丈夫。經過痛苦的掙扎,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向父親告發這個陰謀。 祭足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他立刻採取行動,不僅粉碎了鄭厲公和雍糾的陰謀,還將雍糾處死。鄭厲公見事情敗露,只好逃離鄭國,開始了流亡的生涯。 這件事情在鄭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紛紛對鄭厲公和雍糾的行爲表示譴責。他們認爲鄭厲公爲了爭奪權力,竟然不惜鋌而走險,採取如此極端的手段,實在是不應該。而雍糾爲了討好國君,竟然背叛自己的岳父,更是違背了人倫道德。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鋌而走險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應該保持冷靜和理智,尋找更加合理和穩妥的解決辦法,而不是輕易地採取冒險的行動。同時,我們也應該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不要爲了一時的利益而做出違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和長遠。

鋌而走險-成語圖片

鋌而走險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