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丝而棼
成语拼音
- zhì sī ér fén
治丝而棼成语解释
- 指理丝不找头绪,就会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使问题更加复杂。
典故出处
- 语出《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成语典故
- 夫政出多门,非国家之福也。既有下院以代表民意,而复以上院掣肘之,是治丝而棼也。★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政法论》
成语造句
- 在处理这件复杂的事情时,他没有理清头绪,反而越弄越乱,就像治丝而棼,最终导致问题愈发棘手。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其国内局势错综复杂,矛盾重重。
当时的国君一心想要改革图强,重振国威。他召集了众多大臣,商讨治国之策。大臣们纷纷进言,各抒己见,然而观点却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国君心想,若能将这些良策整合实施,国家必能繁荣昌盛。于是,他开始迫不及待地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却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系统规划。
他先是在农业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分配改革,本意是为了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然而,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的地理差异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导致一些地区的农民无法适应新的土地分配方式,反而影响了农业生产。
接着,他又在商业领域颁布了一系列复杂的税收政策,试图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这些政策过于繁琐,使得商人们无所适从,商业活动受到极大阻碍,市场陷入混乱。
同时,国君为了加强军事力量,大规模征兵并频繁进行军事演练。但由于后勤保障跟不上,士兵们的训练效果不佳,反而怨声载道。
就这样,国君在没有理清头绪、规划周全的情况下,盲目地推行各项政策,结果使得国家的局势变得更加混乱,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如同丝线般纠缠不清。原本想要治理好国家,却因为方法不当,导致了“治丝而棼”的局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合理的规划,不能盲目行事,否则就会像这位国君一样,越想要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正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处理复杂事务时,必须冷静思考,有条不紊,才能避免“治丝而棼”的困境。
治丝而棼-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