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絲而棼
成語拼音
- zhì sī ér fén
治絲而棼成語解釋
- 指理絲不找頭緒,就會越理越亂。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正確,使問題更加複雜。
典故出處
- 語出《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成語典故
- 夫政出多門,非國家之福也。既有下院以代表民意,而復以上院掣肘之,是治絲而棼也。★梁啓超《樂利主義泰斗邊沁之學說·邊沁之政法論》
成語造句
- 在處理這件複雜的事情時,他沒有理清頭緒,反而越弄越亂,就像治絲而棼,最終導致問題愈發棘手。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其國內局勢錯綜複雜,矛盾重重。
當時的國君一心想要改革圖強,重振國威。他召集了衆多大臣,商討治國之策。大臣們紛紛進言,各抒己見,然而觀點卻五花八門,莫衷一是。
國君心想,若能將這些良策整合實施,國家必能繁榮昌盛。於是,他開始迫不及待地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卻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和系統規劃。
他先是在農業方面進行大規模的土地分配改革,本意是爲了增加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糧食產量。然而,由於沒有充分考慮到各地的地理差異和農民的實際情況,導致一些地區的農民無法適應新的土地分配方式,反而影響了農業生產。
接着,他又在商業領域頒佈了一系列複雜的稅收政策,試圖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但這些政策過於繁瑣,使得商人們無所適從,商業活動受到極大阻礙,市場陷入混亂。
同時,國君爲了加強軍事力量,大規模徵兵並頻繁進行軍事演練。但由於後勤保障跟不上,士兵們的訓練效果不佳,反而怨聲載道。
就這樣,國君在沒有理清頭緒、規劃周全的情況下,盲目地推行各項政策,結果使得國家的局勢變得更加混亂,各種問題交織在一起,如同絲線般糾纏不清。原本想要治理好國家,卻因爲方法不當,導致了“治絲而棼”的局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合理的規劃,不能盲目行事,否則就會像這位國君一樣,越想要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和棘手。正如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處理複雜事務時,必須冷靜思考,有條不紊,才能避免“治絲而棼”的困境。
治絲而棼-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