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好众恶

成语拼音

zhòng hào zhòng wù

众好众恶成语解释

众人喜爱或众人厌恶。

典故出处

《论语·卫灵公》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面对众人对某一事物的评价时,我们要保持清醒,不能盲目从众,因为众好众恶未必都基于客观和公正。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局势复杂多变。有一个名叫卫国的诸侯国,其国内政治局势也常常风云变幻。 卫国的国君卫灵公在位时,有一位大臣名叫弥子瑕。弥子瑕年轻俊美,深得卫灵公的宠爱。 起初,弥子瑕做的任何事情,在卫灵公眼中都是完美无缺的。哪怕是一些有违常理或者不太恰当的举动,卫灵公也会觉得那是可爱和迷人的。比如,有一次弥子瑕未经许可,私自驾驶卫灵公的马车回家探望母亲。按照卫国的律法,这是要被处以断足之刑的。然而,卫灵公却称赞他说:“弥子瑕真是孝顺啊,为了探望母亲,竟然不顾自己可能受到的刑罚。” 又有一次,弥子瑕在果园里摘了一个桃子吃了几口,觉得味道十分鲜美,就把剩下的桃子递给卫灵公吃。卫灵公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感动地说:“弥子瑕心里时刻想着我,有好吃的都不忘留给我。”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卫灵公对弥子瑕的宠爱逐渐减少。 后来,当弥子瑕年纪渐长,容颜不再,卫灵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同样是私驾马车和献桃的行为,此时的卫灵公却怒不可遏地说:“曾经弥子瑕私自驾驶我的马车,这是多么大的罪过!还有那次,他居然把自己吃剩的桃子给我,这是何等的无礼!”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卫灵公的喜好和态度。这正应了“众好众恶”这个成语所表达的道理。众人的喜好和厌恶往往不是基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受到主观情感、利益关系以及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在一个王朝的兴衰过程中,一位功臣可能在开国初期被众人称赞和敬仰,然而当王朝稳定,政治局势发生变化时,他可能会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而被众人唾弃。 我们应当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汲取教训,明白众人的喜好和厌恶并非绝对的真理,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随波逐流,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事物。

众好众恶-成语图片

众好众恶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