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好衆惡
成語拼音
- zhòng hào zhòng wù
衆好衆惡成語解釋
- 衆人喜愛或衆人厭惡。
典故出處
- 《論語·衛靈公》子曰‘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面對衆人對某一事物的評價時,我們要保持清醒,不能盲目從衆,因爲衆好衆惡未必都基於客觀和公正。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諸侯國衆多,局勢複雜多變。有一個名叫衛國的諸侯國,其國內政治局勢也常常風雲變幻。
衛國的國君衛靈公在位時,有一位大臣名叫彌子瑕。彌子瑕年輕俊美,深得衛靈公的寵愛。
起初,彌子瑕做的任何事情,在衛靈公眼中都是完美無缺的。哪怕是一些有違常理或者不太恰當的舉動,衛靈公也會覺得那是可愛和迷人的。比如,有一次彌子瑕未經許可,私自駕駛衛靈公的馬車回家探望母親。按照衛國的律法,這是要被處以斷足之刑的。然而,衛靈公卻稱讚他說:“彌子瑕真是孝順啊,爲了探望母親,竟然不顧自己可能受到的刑罰。”
又有一次,彌子瑕在果園裏摘了一個桃子吃了幾口,覺得味道十分鮮美,就把剩下的桃子遞給衛靈公喫。衛靈公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感動地說:“彌子瑕心裏時刻想着我,有好喫的都不忘留給我。”
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衛靈公對彌子瑕的寵愛逐漸減少。
後來,當彌子瑕年紀漸長,容顏不再,衛靈公對他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同樣是私駕馬車和獻桃的行爲,此時的衛靈公卻怒不可遏地說:“曾經彌子瑕私自駕駛我的馬車,這是多麼大的罪過!還有那次,他居然把自己喫剩的桃子給我,這是何等的無禮!”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彌子瑕的行爲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衛靈公的喜好和態度。這正應了“衆好衆惡”這個成語所表達的道理。衆人的喜好和厭惡往往不是基於事物本身的性質,而是受到主觀情感、利益關係以及時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在一個王朝的興衰過程中,一位功臣可能在開國初期被衆人稱讚和敬仰,然而當王朝穩定,政治局勢發生變化時,他可能會因爲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而被衆人唾棄。
我們應當從這些歷史故事中汲取教訓,明白衆人的喜好和厭惡並非絕對的真理,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不隨波逐流,不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去看待事物。
衆好衆惡-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