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肤剥体

成语拼音

chuí fū bō tǐ

椎肤剥体成语解释

形容残酷搜刮。同椎肤剥髓”。

典故出处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帝曰‘霖雨、地震之灾,岂非重兵久在蜀,调登供馈,椎肤剥体,民怨所致,当修德抚民以应之,又何祷乎!’”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人为了生存和成功,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经历各种艰难困苦,仿佛在承受着椎肤剥体之痛。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邾国的小国。邾国的国君昏庸无道,贪婪成性,对百姓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 当时,邾国的百姓们每日辛勤劳作,却依旧难以饱腹,生活苦不堪言。国君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加重赋税,甚至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们不仅要将大部分的收成上交,还要承担繁重的劳役。 有一位名叫李义的年轻农民,他为人正直善良,眼见乡亲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心中悲愤不已。他决定挺身而出,为百姓们向国君请命。 李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国君。他跪地恳请国君减轻赋税,让百姓们能够过上稍微安稳的日子。然而,国君却对此置若罔闻,反而怒斥李义不知好歹,竟敢冒犯天威。 随着时间的推移,邾国的百姓们生活愈发艰难。许多家庭被迫卖儿卖女,只为换得一口粮食。整个国家哀鸿遍野,饿殍满地。 李义看着这一幕幕惨状,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愤怒。他深知,国君的所作所为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百姓们如同被椎肤剥体一般,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终于,在李义的号召下,百姓们纷纷觉醒,他们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压迫。大家团结起来,拿起农具,发起了反抗。虽然他们的力量微薄,但为了生存,为了尊严,他们义无反顾。 这场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邾国的国君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害怕百姓们再次反抗,不得不稍微减轻了赋税,百姓们的生活才得以稍稍改善。 然而,邾国经此一劫,国力大损,在周边各国的竞争中逐渐衰落。而“椎肤剥体”这个成语,也成为了形容百姓遭受极度剥削和痛苦的生动写照,警示着后世的统治者要以民为本,不可肆意妄为。

椎肤剥体-成语图片

椎肤剥体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