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膚剝體
成語拼音
- chuí fū bō tǐ
椎膚剝體成語解釋
- 形容殘酷搜刮。同椎膚剝髓”。
典故出處
- 《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四年》帝曰‘霖雨、地震之災,豈非重兵久在蜀,調登供饋,椎膚剝體,民怨所致,當修德撫民以應之,又何禱乎!’”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如今社會競爭激烈,許多人爲了生存和成功,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經歷各種艱難困苦,彷彿在承受着椎膚剝體之痛。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邾國的小國。邾國的國君昏庸無道,貪婪成性,對百姓橫徵暴斂,致使民不聊生。
當時,邾國的百姓們每日辛勤勞作,卻依舊難以飽腹,生活苦不堪言。國君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斷加重賦稅,甚至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們不僅要將大部分的收成上交,還要承擔繁重的勞役。
有一位名叫李義的年輕農民,他爲人正直善良,眼見鄉親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心中悲憤不已。他決定挺身而出,爲百姓們向國君請命。
李義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見到了國君。他跪地懇請國君減輕賦稅,讓百姓們能夠過上稍微安穩的日子。然而,國君卻對此置若罔聞,反而怒斥李義不知好歹,竟敢冒犯天威。
隨着時間的推移,邾國的百姓們生活愈發艱難。許多家庭被迫賣兒賣女,只爲換得一口糧食。整個國家哀鴻遍野,餓殍滿地。
李義看着這一幕幕慘狀,心中充滿了絕望和憤怒。他深知,國君的所作所爲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百姓們如同被椎膚剝體一般,承受着無盡的痛苦和折磨。
終於,在李義的號召下,百姓們紛紛覺醒,他們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壓迫。大家團結起來,拿起農具,發起了反抗。雖然他們的力量微薄,但爲了生存,爲了尊嚴,他們義無反顧。
這場起義雖然最終被鎮壓,但邾國的國君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害怕百姓們再次反抗,不得不稍微減輕了賦稅,百姓們的生活才得以稍稍改善。
然而,邾國經此一劫,國力大損,在周邊各國的競爭中逐漸衰落。而“椎膚剝體”這個成語,也成爲了形容百姓遭受極度剝削和痛苦的生動寫照,警示着後世的統治者要以民爲本,不可肆意妄爲。
椎膚剝體-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