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斟句酌
成语拼音
- zì zhēn jù zhuó
字斟句酌成语解释
- 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典故出处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成语典故
- 他说话从不随随便便,而是字斟句酌。
成语造句
- 他写文章向来认真,总是反复修改,对每一处表述都字斟句酌,力求完美。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贤的书生,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对文学有着极高的天赋和热爱。
李贤成年后,决定参加科举考试,以期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他日夜苦读,精心准备自己的文章。
在一次乡试中,李贤拿到考题后,并没有急于动笔,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深知,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更要有精准的表达。于是,他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每一个用词,每一个句子的结构和韵律。
他回想起自己曾经读过的经典著作,那些大家们的文章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的思路。他想到了司马迁的《史记》,其文字简洁有力,叙事生动;又想到了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意境深远。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贤终于开始动笔。他的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千锤百炼,每一句话都力求达到最完美的表达。他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马虎和随意,因为他知道,在科举考试中,一篇优秀的文章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
当考试结束,李贤的文章被呈到考官面前。考官们传阅之后,不禁为其精彩的内容和精湛的文笔所折服。他们称赞李贤的文章“字斟句酌,无懈可击”。最终,李贤在这次乡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的佳绩。
此后,李贤更加坚定了自己字斟句酌的写作态度。他明白,无论是在科举考试中,还是在日后的为官生涯中,这种严谨的态度都至关重要。
多年后,李贤官至高位。在处理政务时,他起草的每一份文书,都经过了字斟句酌,确保准确无误,清晰明了。他的这种工作态度得到了同僚和上级的赞赏,也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李贤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人们纷纷效仿他字斟句酌的精神,无论是写作还是做事,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像李贤一样,以字斟句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字斟句酌-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