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厝同异

成语拼音

zì cuò tóng yì

自厝同异成语解释

指自找矛盾,互相不和。

典故出处

《宋书·沈攸之传》卿忘廉、蔺、寇、贾之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彼此之升降。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应该避免主观臆断,不能随意自厝同异,要以客观事实和充分论证为依据得出结论。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叫华国。华国地大物博,百姓安居乐业。 在华国的朝堂之上,有两位大臣,分别是李大人和王大人。李大人为人正直,一心为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福祉着想;而王大人则心胸狭隘,常常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 当时,华国面临着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许多地区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李大人主张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同时积极组织百姓开展生产自救。他认为只有让百姓度过难关,国家才能稳定繁荣。然而,王大人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开仓放粮会耗费大量的国家储备,而且会让百姓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他主张让百姓自行解决困难,以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 两人在朝堂上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李大人据理力争,引用历史上诸多成功的救灾案例,说明及时救助百姓的重要性。而王大人则巧舌如簧,试图以一些牵强的理由来反驳李大人。 由于王大人善于迎合皇上的心意,皇上渐渐倾向于王大人的观点。李大人心急如焚,他深知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 然而,事实很快证明了李大人的正确性。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受灾地区的百姓生活陷入了绝境,甚至出现了流民和小规模的叛乱。皇上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采纳了李大人的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李大人和王大人因为观点的不同而产生了深深的矛盾。王大人觉得李大人故意与他作对,让他在皇上面前丢了面子;李大人则认为王大人不顾百姓死活,只为自己的私利着想。 后来,王大人为了报复李大人,在朝堂上故意诬陷他贪污受贿。李大人百口莫辩,最终被皇上罢官流放。 华国的百姓们得知此事后,纷纷为李大人鸣不平。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向皇上请愿,要求为李大人平反。皇上在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终于意识到自己被王大人蒙蔽,于是下令召回李大人,并严惩了王大人。 经过这场风波,华国的朝堂重新恢复了清明。李大人和其他忠臣一起,为国家的发展尽心尽力。而王大人的所作所为,最终让他自厝同异,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和偏见,固执己见,自厝同异,否则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自厝同异-成语图片

自厝同异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