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厝同異

成語拼音

zì cuò tóng yì

自厝同異成語解釋

指自找矛盾,互相不和。

典故出處

《宋書·沈攸之傳》卿忘廉、藺、寇、賈之事邪?吾本以濟國活家,豈計彼此之升降。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濟艱難,豈可自厝同異。”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學術研究中,我們應該避免主觀臆斷,不能隨意自厝同異,要以客觀事實和充分論證爲依據得出結論。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叫華國。華國地大物博,百姓安居樂業。 在華國的朝堂之上,有兩位大臣,分別是李大人和王大人。李大人爲人正直,一心爲國家的繁榮和百姓的福祉着想;而王大人則心胸狹隘,常常爲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擇手段。 當時,華國面臨着一場嚴重的自然災害,許多地區糧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李大人主張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同時積極組織百姓開展生產自救。他認爲只有讓百姓度過難關,國家才能穩定繁榮。然而,王大人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爲開倉放糧會耗費大量的國家儲備,而且會讓百姓產生依賴心理,不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他主張讓百姓自行解決困難,以鍛鍊他們的生存能力。 兩人在朝堂上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李大人據理力爭,引用歷史上諸多成功的救災案例,說明及時救助百姓的重要性。而王大人則巧舌如簧,試圖以一些牽強的理由來反駁李大人。 由於王大人善於迎合皇上的心意,皇上漸漸傾向於王大人的觀點。李大人心急如焚,他深知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救災措施,將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 然而,事實很快證明了李大人的正確性。由於沒有得到及時的救助,受災地區的百姓生活陷入了絕境,甚至出現了流民和小規模的叛亂。皇上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重新採納了李大人的建議。 在這個過程中,李大人和王大人因爲觀點的不同而產生了深深的矛盾。王大人覺得李大人故意與他作對,讓他在皇上面前丟了面子;李大人則認爲王大人不顧百姓死活,只爲自己的私利着想。 後來,王大人爲了報復李大人,在朝堂上故意誣陷他貪污受賄。李大人百口莫辯,最終被皇上罷官流放。 華國的百姓們得知此事後,紛紛爲李大人鳴不平。他們自發地組織起來,向皇上請願,要求爲李大人平反。皇上在瞭解了事情的真相後,終於意識到自己被王大人矇蔽,於是下令召回李大人,並嚴懲了王大人。 經過這場風波,華國的朝堂重新恢復了清明。李大人和其他忠臣一起,爲國家的發展盡心盡力。而王大人的所作所爲,最終讓他自厝同異,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我們應該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去分析和解決,而不是爲了個人的私利和偏見,固執己見,自厝同異,否則最終只會自食其果。

自厝同異-成語圖片

自厝同異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