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水火
成语拼音
- zì xiāng shuǐ huǒ
自相水火成语解释
- 自己人互相像水火那样不能相容。
典故出处
-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而使自相水火,非社稷之福也。”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而不是像某些团体内部那样自相水火,导致分崩离析。
成语故事
- 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
在齐国有两位大臣,分别叫甲和乙。甲性格刚直,一心为国,主张通过改革增强国力,整顿军纪,以武力抵御外敌。乙则性格圆滑,善于阿谀奉承,主张通过外交手段,与他国结盟,避免战争。
起初,两人在朝堂上还能保持表面的平和,共同为国家的事务出谋划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于国家发展方向的分歧越来越大。
有一次,边境受到敌国侵扰,甲力主出兵抗击,认为齐国的军队经过训练,有足够的实力击退敌人,这是捍卫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必要举措。乙却坚决反对,认为战争会导致生灵涂炭,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通过外交斡旋,以和谈的方式解决争端。
齐王在两人的争论中左右为难,最终采取了乙的建议,派使者前往敌国求和。然而,敌国却趁机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求齐国割让大片土地,并缴纳巨额的财物。
此事一出,甲在朝堂上怒斥乙的策略误国,乙则反唇相讥,指责甲好战成性,不顾百姓死活。两人的争吵愈发激烈,从最初的政见不合,发展到互相攻击对方的人品和能力。
甲指责乙为了个人私利,出卖国家利益,是国家的罪人。乙则污蔑甲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他们在朝堂上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整个朝廷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
渐渐地,两人的矛盾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政见之争,而是演变成了私人恩怨。他们各自拉拢朝中的大臣,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一方支持甲的强硬路线,另一方则拥护乙的求和策略。
最终,齐国因为内部的争斗而国力大损,外敌趁机而入,齐国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而甲和乙,也因为他们的自相水火,不仅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还成为了国家的罪人。
这个故事警示后人,内部的纷争和矛盾往往会给敌人可乘之机,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抵御外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自相水火-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