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水火

成語拼音

zì xiāng shuǐ huǒ

自相水火成語解釋

自己人互相像水火那樣不能相容。

典故出處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六回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而使自相水火,非社稷之福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人與人之間應該和睦相處,而不是像某些團體內部那樣自相水火,導致分崩離析。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在齊國有兩位大臣,分別叫甲和乙。甲性格剛直,一心爲國,主張通過改革增強國力,整頓軍紀,以武力抵禦外敵。乙則性格圓滑,善於阿諛奉承,主張通過外交手段,與他國結盟,避免戰爭。 起初,兩人在朝堂上還能保持表面的平和,共同爲國家的事務出謀劃策。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對於國家發展方向的分歧越來越大。 有一次,邊境受到敵國侵擾,甲力主出兵抗擊,認爲齊國的軍隊經過訓練,有足夠的實力擊退敵人,這是捍衛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的必要舉措。乙卻堅決反對,認爲戰爭會導致生靈塗炭,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應該通過外交斡旋,以和談的方式解決爭端。 齊王在兩人的爭論中左右爲難,最終採取了乙的建議,派使者前往敵國求和。然而,敵國卻趁機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要求齊國割讓大片土地,並繳納鉅額的財物。 此事一出,甲在朝堂上怒斥乙的策略誤國,乙則反脣相譏,指責甲好戰成性,不顧百姓死活。兩人的爭吵愈發激烈,從最初的政見不合,發展到互相攻擊對方的人品和能力。 甲指責乙爲了個人私利,出賣國家利益,是國家的罪人。乙則污衊甲擁兵自重,有不臣之心。他們在朝堂上脣槍舌劍,互不相讓,整個朝廷被他們搞得烏煙瘴氣。 漸漸地,兩人的矛盾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政見之爭,而是演變成了私人恩怨。他們各自拉攏朝中的大臣,形成了兩個對立的陣營。一方支持甲的強硬路線,另一方則擁護乙的求和策略。 最終,齊國因爲內部的爭鬥而國力大損,外敵趁機而入,齊國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而甲和乙,也因爲他們的自相水火,不僅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還成爲了國家的罪人。 這個故事警示後人,內部的紛爭和矛盾往往會給敵人可乘之機,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抵禦外敵,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自相水火-成語圖片

自相水火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