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命是从

成语拼音

wéi mìng shì cóng

惟命是从成语解释

犹言惟命是听。指绝对服从。

典故出处

汉·刘珍《东观汉记·鲍宣妻传》:“既奉君子,惟命是从。”

成语典故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大军讨伐郑国,攻破郑国都城。郑襄公裸露上身跪迎楚庄王,说可以占领郑国,让郑国人作奴仆,或者给他一个朝贡的机会,他都可以唯命是从。楚庄王看他十分可怜就答应退兵,允许郑国求和,并订立盟约。

成语造句

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对于领导的要求不管对错都惟命是从。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卫国。卫国的国君卫庄公十分宠爱他的小儿子州吁。州吁自幼娇生惯养,性格乖张,飞扬跋扈。 卫庄公死后,卫桓公即位。州吁对兄长卫桓公的位置觊觎已久,他纠集了一群同样心怀不轨的人,密谋夺取君位。而在州吁的身边,有一个名叫石厚的人,对州吁可谓是惟命是从。 石厚的父亲石碏是卫国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石碏曾多次劝说州吁要收敛行为,遵守礼法,但州吁根本听不进去。石厚为了帮助州吁实现其野心,完全不顾父亲的教诲,一心跟随着州吁,为他出谋划策。 终于,州吁找到了机会,发动叛乱,杀害了卫桓公,自己登上了君位。然而,州吁的行为引起了卫国百姓的强烈不满和其他诸侯国的谴责。 石碏看到卫国陷入混乱,内心十分痛苦。他意识到,必须要采取行动来挽救卫国。于是,他暗中联络了其他一些忠于卫国的大臣,策划了一场推翻州吁的行动。 在石碏的精心安排下,他们成功地抓住了州吁和石厚。石碏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一边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边是卫国的大义。最终,石碏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决然地将州吁和石厚处死,结束了这场动乱。 石厚对州吁的惟命是从,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悲剧下场。而石碏为了国家的安定和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这个故事也让人们明白,盲目地听从他人,尤其是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的命令,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后果。在面对抉择时,应该坚守正义和道德底线,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惟命是从”的故事成为了后人引以为戒的范例。它提醒着人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明辨是非,不要轻易被他人所左右,以免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同时,也让人们对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英雄们充满了敬意。

惟命是从-成语图片

惟命是从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