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声虫
成语拼音
- yìng shēng chóng
应声虫成语解释
- 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
典故出处
- 唐·刘束《隋唐嘉话》:“有患应声病者,问医官苏澄,……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
成语典故
- 传说洛阳有一个士人得了应声病,刚一说话喉咙中应声,就去问名医张父仲,张父仲觉得奇怪,日夜思考终于想出一个医治办法。立即取《本草纲目》让他读,他还是不停应声,当看到他害怕的地方就不应了。于是张父仲立即配药医治,果然治好。
成语造句
- 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说什么他就附和什么,简直就是个应声虫。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张华的人。他博学多才,对各种知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
有一次,张华偶然遇到了一个奇怪的人。这个人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会立刻重复同样的话,就如同回声一般。张华感到十分好奇,便开始与这个人交谈起来。
随着交流的深入,张华发现这个人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只是一味地重复别人的话语。张华意识到这个人就像是一只“应声虫”。
张华开始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他查阅了许多古籍和历史记载,发现这种“应声虫”的现象在社会中并不罕见。在一些时候,人们为了迎合他人、避免冲突或者出于懒惰,会不自觉地成为“应声虫”,放弃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张华深知这种行为的危害。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所左右,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且,这样的人也难以在社会中真正有所作为。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张华决定以身作则。他在与人交往中,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不轻易随波逐流。同时,他也鼓励身边的人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做只会应声的人。
在张华的影响下,一些人开始觉醒,逐渐摆脱了“应声虫”的状态。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然而,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并非易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应声虫”的身影依然不时出现。但张华的努力和倡导,如同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人们指引了方向。
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风,不做没有主见的“应声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价值。正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思考,成为有思想、有智慧的人,而不是只会随声附和的“应声虫”。
应声虫-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