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聲蟲
成語拼音
- yìng shēng chóng
應聲蟲成語解釋
- 比喻自己胸無主張,隨聲附和他人。
典故出處
- 唐·劉束《隋唐嘉話》:“有患應聲病者,問醫官蘇澄,……過至他藥,復應如初。澄因爲處方,以此藥爲主,其病自除。”
成語典故
- 傳說洛陽有一個士人得了應聲病,剛一說話喉嚨中應聲,就去問名醫張父仲,張父仲覺得奇怪,日夜思考終於想出一個醫治辦法。立即取《本草綱目》讓他讀,他還是不停應聲,當看到他害怕的地方就不應了。於是張父仲立即配藥醫治,果然治好。
成語造句
- 他沒有自己的主見,別人說什麼他就附和什麼,簡直就是個應聲蟲。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張華的人。他博學多才,對各種知識都有着濃厚的興趣和深入的研究。
有一次,張華偶然遇到了一個奇怪的人。這個人無論別人說什麼,他都會立刻重複同樣的話,就如同回聲一般。張華感到十分好奇,便開始與這個人交談起來。
隨着交流的深入,張華髮現這個人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只是一味地重複別人的話語。張華意識到這個人就像是一隻“應聲蟲”。
張華開始思考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他查閱了許多古籍和歷史記載,發現這種“應聲蟲”的現象在社會中並不罕見。在一些時候,人們爲了迎合他人、避免衝突或者出於懶惰,會不自覺地成爲“應聲蟲”,放棄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張華深知這種行爲的危害。一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所左右,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而且,這樣的人也難以在社會中真正有所作爲。
爲了改變這種狀況,張華決定以身作則。他在與人交往中,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不輕易隨波逐流。同時,他也鼓勵身邊的人要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做只會應聲的人。
在張華的影響下,一些人開始覺醒,逐漸擺脫了“應聲蟲”的狀態。他們學會了獨立思考,敢於提出不同的意見和建議。
然而,要徹底改變這種現象並非易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應聲蟲”的身影依然不時出現。但張華的努力和倡導,如同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爲人們指引了方向。
我們應該從這個故事中汲取教訓。在生活中,我們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風,不做沒有主見的“應聲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實現自己的價值。正如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要不斷學習和思考,成爲有思想、有智慧的人,而不是隻會隨聲附和的“應聲蟲”。
應聲蟲-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