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成语拼音
- yǎn ěr dào líng
掩耳盗铃成语解释
-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典故出处
-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成语典故
-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成语造句
- 他以为自己可以偷偷拿走别人的东西而不被发现,这简直就是掩耳盗铃。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在一个名为卫国的小国中,有一个贪婪而愚蠢的人,名叫张三。
张三整日游手好闲,却总想着不劳而获。一天,他路过一个富户人家,看到门口摆放着一个极其精美的大钟。那大钟造型别致,上面雕刻着华丽的图案,一看就价值不菲。张三顿时心生贪念,心想若是能将这大钟据为己有,那该多好啊。
然而,这大钟实在太大太重了,凭他一人之力根本无法搬走。张三苦思冥想了许久,终于想出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办法。他找来一块布,想要把钟蒙起来,然后再悄悄运走。可是当他蒙上布后去搬钟时,钟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张三害怕被人发现,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神奇的是,他发现自己听不到钟声了。
他心中大喜,以为这样别人也听不到钟声了,于是便肆无忌惮地开始砸钟。他一边砸,一边还得意地哼着小曲,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可事实上,钟声响亮地传遍了整个街区,周围的邻居们听到钟声纷纷赶来,看到张三正在做着如此荒唐可笑的事情。
大家都对张三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有人嘲笑他说:“你这不是掩耳盗铃吗?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真是愚蠢至极!”张三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可笑和荒唐。最终,张三被众人扭送到官府,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个故事后来被广为流传,“掩耳盗铃”也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讽刺那些自欺欺人、明明掩盖不了事实却还要去刻意隐瞒的人。在历史上,类似张三这样掩耳盗铃的人也并不少见。比如,有些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故意忽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装作一切都很美好,最终导致国家陷入危机;有些人为了逃避责任,故意歪曲事实,以为这样就能瞒天过海,却不知真相迟早会大白于天下。
掩耳盗铃的行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像张三一样选择逃避和自欺欺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避免成为被人耻笑的对象。
掩耳盗铃-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