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鸩止渴

成语拼音

yǐn zhèn zhǐ kě

饮鸩止渴成语解释

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典故出处

《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成语典故

“饮鸩止渴”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霍谞传第三十八》:“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东汉时,有人于大将军梁商之前,诬告霍谞之舅父宋光,私自删改朝廷诏书,光为此而入狱。时年仅十五岁之霍谞上书予商,为光辩白。书曰:“光位极州长,素来奉公守法,无纤介之罪,纵于诏书有所存疑,亦不敢冒死而擅改。犹如人在饥时,以毒草来充饥;而于渴时,饮鸩酒以解渴,甫一沾唇,未入腹中,已告命丧,焉可为哉?”商阅书后,甚觉有理,呈于皇上。未几,光免罪获释。

成语造句

他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采取那种极端的手段,完全是饮鸩止渴,最终必然会自食恶果。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旱灾。连续几年的干旱使得土地干裂,庄稼枯萎,百姓们生活苦不堪言。 这个国家的国王心急如焚,他迫切地想要找到解决办法来缓解旱灾。这时,一位奸臣向国王进言,说他有一个办法可以快速解决旱灾问题。国王急切地询问是什么办法,奸臣便说:“在我们国家的边境,有一处神秘的水源,据说只要将那里的水引到我们的土地上,旱灾就会立刻结束。”国王听了十分兴奋,连忙追问如何才能引到水。 奸臣狡黠地一笑,说:“那处水源被一个强大的部落所占据,我们需要发动一场战争,打败他们,才能得到水源。”国王有些犹豫,他知道战争会带来巨大的伤亡和破坏。但在奸臣的不断蛊惑下,国王最终还是决定发动战争。 于是,这个国家倾尽全国之力,组建了庞大的军队,向边境的部落发起了进攻。战争异常惨烈,双方都伤亡惨重。然而,经过长时间的战斗,这个国家的军队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成功地占据了那处水源。 国王满心欢喜地以为旱灾就此结束,百姓们的生活可以恢复正常。可是,当他们将水源引到土地上时,却发现水是有毒的。原来,这个水源长期受到周围矿物质的影响,已经被污染了。百姓们饮用了这些水后,纷纷生病甚至死亡,国家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之中。 国王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为了一时的利益,竟然发动战争去夺取一个未知的水源,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他悔恨不已,但此时已经无法挽回局面。 历史上,类似这样饮鸩止渴的例子并不少见。就如同三国时期的袁绍,为了争夺地盘,不断地发动战争,却忽视了内部的治理和发展,最终导致自己的势力逐渐衰落。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诫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要全面考虑后果。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采取极端的、有害的方法,否则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以长远的眼光和智慧的决策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避免走上饮鸩止渴的错误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饮鸩止渴-成语图片

饮鸩止渴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