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鴆止渴

成語拼音

yǐn zhèn zhǐ kě

飲鴆止渴成語解釋

鴆:傳說中的毒鳥,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

典故出處

《後漢書·霍諝傳》:“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

成語典故

“飲鴆止渴”典出《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四十八·霍諝傳第三十八》:“光衣冠子孫,徑路平易,位極州郡,日望徵辟,亦無瑕穢纖介之累,無故刊定詔書,欲以何名?就有所疑,當求其便安,豈有觸冒死禍,以解細微?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豈可爲哉!”  東漢時,有人於大將軍梁商之前,誣告霍諝之舅父宋光,私自刪改朝廷詔書,光爲此而入獄。時年僅十五歲之霍諝上書予商,爲光辯白。書曰:“光位極州長,素來奉公守法,無纖介之罪,縱於詔書有所存疑,亦不敢冒死而擅改。猶如人在飢時,以毒草來充飢;而於渴時,飲鴆酒以解渴,甫一沾脣,未入腹中,已告命喪,焉可爲哉?”商閱書後,甚覺有理,呈於皇上。未幾,光免罪獲釋。

成語造句

他爲了眼前的利益而採取那種極端的手段,完全是飲鴆止渴,最終必然會自食惡果。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國家正面臨着嚴重的旱災。連續幾年的乾旱使得土地乾裂,莊稼枯萎,百姓們生活苦不堪言。 這個國家的國王心急如焚,他迫切地想要找到解決辦法來緩解旱災。這時,一位奸臣向國王進言,說他有一個辦法可以快速解決旱災問題。國王急切地詢問是什麼辦法,奸臣便說:“在我們國家的邊境,有一處神祕的水源,據說只要將那裏的水引到我們的土地上,旱災就會立刻結束。”國王聽了十分興奮,連忙追問如何才能引到水。 奸臣狡黠地一笑,說:“那處水源被一個強大的部落所佔據,我們需要發動一場戰爭,打敗他們,才能得到水源。”國王有些猶豫,他知道戰爭會帶來巨大的傷亡和破壞。但在奸臣的不斷蠱惑下,國王最終還是決定發動戰爭。 於是,這個國家傾盡全國之力,組建了龐大的軍隊,向邊境的部落發起了進攻。戰爭異常慘烈,雙方都傷亡慘重。然而,經過長時間的戰鬥,這個國家的軍隊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成功地佔據了那處水源。 國王滿心歡喜地以爲旱災就此結束,百姓們的生活可以恢復正常。可是,當他們將水源引到土地上時,卻發現水是有毒的。原來,這個水源長期受到周圍礦物質的影響,已經被污染了。百姓們飲用了這些水後,紛紛生病甚至死亡,國家陷入了更大的危機之中。 國王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多麼嚴重的錯誤,爲了一時的利益,竟然發動戰爭去奪取一個未知的水源,這無異於飲鴆止渴。他悔恨不已,但此時已經無法挽回局面。 歷史上,類似這樣飲鴆止渴的例子並不少見。就如同三國時期的袁紹,爲了爭奪地盤,不斷地發動戰爭,卻忽視了內部的治理和發展,最終導致自己的勢力逐漸衰落。 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誡我們,在面對問題時,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要全面考慮後果。不能爲了解決一個問題而採取極端的、有害的方法,否則可能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後果。我們應該以長遠的眼光和智慧的決策來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避免走上飲鴆止渴的錯誤道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和進步。

飲鴆止渴-成語圖片

飲鴆止渴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