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投于地
成语拼音
- zì tóu yú dì
自投于地成语解释
- 投:抛掷。自己一下子仆伏在地上
典故出处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寔传》:“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顺归罪。”
成语典故
- 东汉灵帝时小官吏陈寔心地善良,做事公正无私。有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的屋里躲在屋梁上,他发现后并没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儿子、孙子叫到身边,给他们讲如何做人,不要学梁上的那位君子。小偷深受感动就下地求饶。陈寔给钱放他回。
成语造句
- 他听到这个噩耗后,整个人仿佛失去了支撑,一下子自投于地。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卫国。卫国的国君有一位非常得宠的大臣,名叫宁戚。
宁戚虽然出身贫寒,但他才华出众,心怀大志。他一心想要为国家效力,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由于他没有显赫的背景和关系,一直未能得到重用。
有一次,卫国国君准备派遣使者出使齐国。宁戚得知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决定毛遂自荐,争取这个出使的任务。于是,他来到国君面前,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决心。
可是,国君身边的一些权贵大臣却对宁戚心存偏见,他们纷纷在国君面前说宁戚的坏话,试图阻止他获得这个机会。国君在这些人的影响下,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做出决定。
宁戚看到自己的努力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失望和悲愤。他感到自己的才华被埋没,理想无法实现。在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之下,他竟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自投于地。
周围的人都被他的举动惊呆了,国君也被深深触动。国君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可能因为听信了他人的谗言而错过了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
经过一番思考,国君最终决定给宁戚一个机会,让他出使齐国。宁戚不负所望,在齐国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为卫国争取到了有利的局面。
从那以后,国君对宁戚刮目相看,开始重用他。宁戚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在卫国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能轻易地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而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同时,对于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因为偏见和误解而将他们埋没。就像宁戚一样,虽然经历了挫折和困境,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也曾经历过种种坎坷,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成为了一代名相。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地完善自己,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自投于地-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