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扈飞扬

成语拼音

bá hù fēi yáng

跋扈飞扬成语解释

指骄横放肆。

典故出处

宋·王安石《辞拜相表》百姓以安平无事之时,而未免流离饿莩;四夷以衰弱仅存之势,而犹能跋扈飞扬。”

成语典故

纵容军人,使他们跋扈飞扬、横暴无耻的,不正是日本资本家吗?郭沫若《归去来·到浦东去来》

成语造句

他一旦得势,那行事作风便毫无收敛,仿佛要将世间一切规则都踩在脚下,跋扈飞扬,让人敢怒不敢言。

成语故事

在东汉末年,局势动荡,群雄并起。有一个名叫董卓的军阀,他生性残暴,手握重兵,在朝中权势滔天。 董卓自拥兵入朝后,便肆意妄为,根本不把皇帝和其他大臣放在眼里。他纵容手下士兵在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中的大臣们对董卓的行为敢怒不敢言,生怕惹来杀身之祸。 有一次,董卓在朝堂之上公然辱骂一位大臣,那位大臣稍有反驳,董卓便命人将其拖出去斩首。自此以后,朝中再无人敢公然反对董卓。他的行为越发跋扈,完全不顾及朝廷的纲纪和礼仪。 董卓还擅自废立皇帝,另立年幼的皇子为帝,以便他更好地掌控朝政。他在京城中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宫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百姓们怨声载道,却又无可奈何。 当时,有一些有识之士暗中谋划,想要除掉董卓,恢复朝廷的正常秩序。然而,董卓的势力太过强大,他们的计划多次失败。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卓的跋扈行径越发不可收拾。他的飞扬跋扈不仅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也让各地的诸侯纷纷起兵,声讨董卓。最终,在众多势力的联合攻击下,董卓的势力被逐渐削弱。 然而,董卓在临死前仍不知悔改,依旧嚣张跋扈。但他的末日终究还是到来了,他被自己的亲信所杀,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董卓的故事成为了后世的一个教训,让人们明白了跋扈飞扬、肆意妄为的人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它提醒着人们要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遵循道德和法律的规范,否则必将自食恶果。

跋扈飞扬-成语图片

跋扈飞扬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