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无银三百两
成语拼音
-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此地无银三百两成语解释
- 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典故出处
- 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成语典故
- 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 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 的方法。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他又想了想,终于又想出 了一个办法。他回屋,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 然后,出去贴在坑边的墙上。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 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样子,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听到 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王二去了屋后,借月光,看到墙角上贴着纸条,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王二一切都明 白了。他轻手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又害怕了起来。他一想,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是我怎么办?于是,他也 灵机一动,自作聪明拿起笔,在纸上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 坑边的墙角上。〔注〕: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把这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 二不曾偷当作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要隐瞒,掩饰所干的事情, 结果反而更加暴露明显了。 现在这句成语,被简化为此地无银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本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
成语造句
- 他越是极力解释自己的清白,就越给人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叫张三的人,他经过多年的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好不容易积攒了三百两银子。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张三既高兴又担忧,他整天都在为如何妥善保管这笔银子而发愁。
想来想去,张三决定把银子埋在自家屋子后面的地里。他趁着夜色,悄悄地挖了个坑,将银子放进去,然后又把土填上,还特意在上面做了些伪装,确保别人看不出来这里埋了东西。做完这一切后,张三心里才稍微踏实了一些。
然而,张三回到屋里后,心里又开始不安起来。他总觉得别人好像会知道他埋了银子似的。思来想去,张三竟然拿了一块木板,在上面写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然后偷偷地把木板插在了埋银子的地方。他心想,这样别人就不会怀疑这里有银子了。
但张三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却引起了邻居李四的注意。李四看到这块奇怪的木板,心里十分好奇。他仔细琢磨了一番木板上的字,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里埋着三百两银子啊!于是,李四趁着夜色,悄悄地把银子挖了出来。
为了不让张三发现是他偷的,李四也学着张三的样子,在那里插了一块木板,上面写着“隔壁李四不曾偷”。
没过多久,张三发现自己的银子不见了,再看到李四插的那块木板,顿时明白了一切。他懊悔不已,自己本想掩盖银子的存在,却没想到反而暴露了。
这个故事就像《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一些因自作聪明而导致糟糕后果的事例一样。张三的行为正应了那句“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试图用一种看似聪明的方式来隐藏银子,结果却弄巧成拙。而李四的贪婪和狡猾也同样令人叹息。
“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它用来形容那些想要隐瞒某事,却因为行为不当而反而暴露的人。在生活中,我们要引以为戒,做事要考虑周全,不要像张三一样做出如此荒唐可笑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正直和善良,不要像李四一样因为贪婪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犯错误,走得更加顺畅。
此地无银三百两-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