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贬与夺

成语拼音

bǎo biǎn yǔ duó

褒贬与夺成语解释

与夺给予或夺取。指对人或事物给予赞扬或批评。

典故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每见世人有好论人物者,比方伦匹,未必当允,而褒贬与夺,或失准格。”

成语典故

若使修著一代之典,褒贬与夺,诚一时之俊也。★《晋书·祖逖传》

成语造句

对于他在这次任务中的表现,领导应该权衡各方面因素,做到公正合理地褒贬与夺。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在一个名为卫国的国家,有一位权臣名为孔宁。孔宁野心勃勃,一心想要获取更大的权力和利益。 当时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性格懦弱,对孔宁的诸多行为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孔宁凭借着自己的手段,在朝中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对许多官员进行褒贬与夺。 他看不顺眼的官员,便会想尽办法在卫灵公面前诋毁他们,使得这些官员轻则被贬谪,重则有性命之忧。而对于那些顺从他、愿意与他同流合污的人,他则不遗余力地在卫灵公面前夸赞,让他们得到晋升和赏赐。 有一次,一位正直的大臣因为直言进谏,触怒了孔宁。孔宁便在卫灵公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许多坏话,卫灵公听信了他的话,竟然将这位大臣罢官。而另一位善于阿谀奉承的官员,因为时常讨好孔宁,孔宁便大力推荐他,卫灵公便给予了这位官员重要的职位。 就这样,孔宁在卫国朝堂上翻云覆雨,利用褒贬与夺的权力,将卫国的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许多有识之士都对他的行为深感不满,但又惧怕他的权势,敢怒不敢言。 然而,孔宁的所作所为最终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抗。一些爱国的大臣们暗中联合起来,想要寻找机会揭露孔宁的罪行,恢复卫国的清明政治。 经过一番艰难的谋划和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在一次重要的朝会上,这些大臣们联合起来,当着卫灵公的面,详细地列举了孔宁的种种劣迹和罪行。他们引经据典,以历史上那些因为权臣弄权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来警醒卫灵公。 卫灵公在听完大臣们的陈述后,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孔宁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最终,卫灵公采取了行动,对孔宁进行了调查和惩处,逐渐恢复了卫国朝堂的正常秩序。 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褒贬与夺的权力如果被滥用,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珍惜和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不让权力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同时,我们也要勇于站出来,对抗那些不公正的行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褒贬与夺-成语图片

褒贬与夺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