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貶與奪

成語拼音

bǎo biǎn yǔ duó

褒貶與奪成語解釋

與奪給予或奪取。指對人或事物給予讚揚或批評。

典故出處

晉·葛洪《抱朴子·外篇自敘》每見世人有好論人物者,比方倫匹,未必當允,而褒貶與奪,或失準格。”

成語典故

若使修著一代之典,褒貶與奪,誠一時之俊也。★《晉書·祖逖傳》

成語造句

對於他在這次任務中的表現,領導應該權衡各方面因素,做到公正合理地褒貶與奪。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在一個名爲衛國的國家,有一位權臣名爲孔寧。孔寧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獲取更大的權力和利益。 當時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性格懦弱,對孔寧的諸多行爲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孔寧憑藉着自己的手段,在朝中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對許多官員進行褒貶與奪。 他看不順眼的官員,便會想盡辦法在衛靈公面前詆譭他們,使得這些官員輕則被貶謫,重則有性命之憂。而對於那些順從他、願意與他同流合污的人,他則不遺餘力地在衛靈公面前誇讚,讓他們得到晉升和賞賜。 有一次,一位正直的大臣因爲直言進諫,觸怒了孔寧。孔寧便在衛靈公面前添油加醋地說了許多壞話,衛靈公聽信了他的話,竟然將這位大臣罷官。而另一位善於阿諛奉承的官員,因爲時常討好孔寧,孔寧便大力推薦他,衛靈公便給予了這位官員重要的職位。 就這樣,孔寧在衛國朝堂上翻雲覆雨,利用褒貶與奪的權力,將衛國的朝政搞得烏煙瘴氣。許多有識之士都對他的行爲深感不滿,但又懼怕他的權勢,敢怒不敢言。 然而,孔寧的所作所爲最終還是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抗。一些愛國的大臣們暗中聯合起來,想要尋找機會揭露孔寧的罪行,恢復衛國的清明政治。 經過一番艱難的謀劃和努力,他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時機。在一次重要的朝會上,這些大臣們聯合起來,當着衛靈公的面,詳細地列舉了孔寧的種種劣跡和罪行。他們引經據典,以歷史上那些因爲權臣弄權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來警醒衛靈公。 衛靈公在聽完大臣們的陳述後,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對孔寧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信任。最終,衛靈公採取了行動,對孔寧進行了調查和懲處,逐漸恢復了衛國朝堂的正常秩序。 這個故事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褒貶與奪的權力如果被濫用,將會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我們應該以史爲鑑,珍惜和維護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不讓權力成爲某些人謀取私利的工具。同時,我們也要勇於站出來,對抗那些不公正的行爲,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褒貶與奪-成語圖片

褒貶與奪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