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信弃义
成语拼音
- bèi xìn qì yì
背信弃义成语解释
- 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典故出处
- 《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成语典故
- 背信弃义是插在我背上的一把尖刀。★曹禺《王昭君》第五幕
成语造句
- 他之前信誓旦旦地承诺会帮忙,结果在关键时刻却做出了那样的事,完全是背信弃义。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分别是陈国和蔡国。陈国的国君陈桓公为人还算正直,但他的弟弟陈佗却心怀叵测。
陈桓公病重之时,陈佗见有机可乘,便暗中谋划着篡夺王位。他平日里就与一些心怀不轨的大臣勾结,在陈桓公去世后,他不顾伦理道德,使用阴谋手段杀害了太子免,自己登上了国君的宝座。
蔡国的国君蔡桓侯得知了陈佗的所作所为,对他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极为愤慨。蔡桓侯原本与陈国有着一定的友好往来,两国之间也有过一些合作和约定。然而,陈佗的行为完全打破了这种信任和友好关系。
陈佗上位后,不仅没有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反而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弄得陈国百姓怨声载道。他还肆意破坏与其他国家的盟约,对周边国家的态度也变得傲慢无礼。
蔡桓侯决定不再与陈国交往,并联合其他一些对陈佗不满的国家,对陈国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和施压。陈佗见自己的处境日益艰难,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但为时已晚。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陈佗这样背信弃义的人并不少见。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为了一时的利益,常常背弃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导致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混乱。这种行为不仅会给自己和国家带来灾难,也会破坏整个社会的信任和秩序。
背信弃义的行为最终会受到历史的审判。陈佗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他的行为引起了陈国百姓和大臣们的强烈反抗。不久之后,陈国爆发了内乱,陈佗在混乱中被杀,他的所作所为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反面教材。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诚信和道义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人如果背信弃义,只顾自己的私利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最终必然会遭到唾弃和惩罚。无论是在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应该坚守诚信,秉持正义,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背信弃义的覆辙,做一个诚实守信、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背信弃义-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