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信棄義

成語拼音

bèi xìn qì yì

背信棄義成語解釋

背違背;信信用;棄扔掉;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典故出處

《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成語典故

背信棄義是插在我背上的一把尖刀。★曹禺《王昭君》第五幕

成語造句

他之前信誓旦旦地承諾會幫忙,結果在關鍵時刻卻做出了那樣的事,完全是背信棄義。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分別是陳國和蔡國。陳國的國君陳桓公爲人還算正直,但他的弟弟陳佗卻心懷叵測。 陳桓公病重之時,陳佗見有機可乘,便暗中謀劃着篡奪王位。他平日裏就與一些心懷不軌的大臣勾結,在陳桓公去世後,他不顧倫理道德,使用陰謀手段殺害了太子免,自己登上了國君的寶座。 蔡國的國君蔡桓侯得知了陳佗的所作所爲,對他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爲極爲憤慨。蔡桓侯原本與陳國有着一定的友好往來,兩國之間也有過一些合作和約定。然而,陳佗的行爲完全打破了這種信任和友好關係。 陳佗上位後,不僅沒有致力於國家的發展和百姓的福祉,反而變本加厲地搜刮民脂民膏,弄得陳國百姓怨聲載道。他還肆意破壞與其他國家的盟約,對周邊國家的態度也變得傲慢無禮。 蔡桓侯決定不再與陳國交往,並聯合其他一些對陳佗不滿的國家,對陳國進行了一定的制裁和施壓。陳佗見自己的處境日益艱難,開始後悔自己當初的所作所爲,但爲時已晚。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陳佗這樣背信棄義的人並不少見。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爲了一時的利益,常常背棄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導致國家之間的關係變得複雜而混亂。這種行爲不僅會給自己和國家帶來災難,也會破壞整個社會的信任和秩序。 背信棄義的行爲最終會受到歷史的審判。陳佗的統治並沒有持續太久,他的行爲引起了陳國百姓和大臣們的強烈反抗。不久之後,陳國爆發了內亂,陳佗在混亂中被殺,他的所作所爲也成爲了人們口中的反面教材。 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訴我們,誠信和道義是多麼的重要。一個人如果背信棄義,只顧自己的私利而不顧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最終必然會遭到唾棄和懲罰。無論是在國家之間的交往,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應該堅守誠信,秉持正義,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我們應當以史爲鑑,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背信棄義的覆轍,做一個誠實守信、有道德有擔當的人。

背信棄義-成語圖片

背信棄義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