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发缨冠

成语拼音

pī fà yīng guàn

被发缨冠成语解释

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

典故出处

《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成语典故

此种举动,岂英之前人曾受黑番何项德泽,不然,何被发缨冠如此耶?★严复《救亡决论》

成语造句

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无数志士仁人挺身而出,大有被发缨冠之势,誓要保卫家园。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 有一个名为卫国的小国,其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卫国的国君昏庸无道,致使国家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周边的强国见状,便起了觊觎之心,时常对卫国进行侵扰。 在一次敌国的大规模入侵中,卫国毫无防备,瞬间陷入了混乱与危机之中。百姓们惊恐万分,纷纷逃离家园以躲避战乱。然而,在这一片混乱之中,有一位名叫子路的勇士挺身而出。 子路平日里就以勇敢和正义闻名,他看到国家遭受如此劫难,心中悲愤不已。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子路身披散发,来不及束发整冠,便匆匆戴上帽子,手持兵器,冲向敌阵。他以一当十,奋勇杀敌,毫不畏惧敌人的强大。 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尽管敌众我寡,但他始终坚守阵地,毫不退缩。他的行为激励了许多卫国的百姓,他们也纷纷加入到战斗中来,与子路一起抵抗外敌。 然而,最终卫国还是难以抵挡敌人的强大攻势,子路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但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他的英勇事迹被人们传颂开来,成为了卫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子路这种“被发缨冠”的行为,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他在危难时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国家的尊严和百姓的安宁而奋勇战斗。这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和担当,为了正义和理想而努力拼搏。正如《礼记·檀弓下》中所记载:“君子以临难不苟免,临财不苟得。”子路正是这样一位临难不苟免的君子,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与勇敢的真谛。 “被发缨冠”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下来,它代表着在危急时刻,人们为了正义和责任,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形象和安危。这种精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它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时,要心怀担当,勇往直前,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和价值而不懈奋斗。

被发缨冠-成语图片

被发缨冠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