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髮纓冠

成語拼音

pī fà yīng guàn

被髮纓冠成語解釋

來不及將頭髮束好,來不及將帽帶繫上。形容急於去救助別人。

典故出處

《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

成語典故

此種舉動,豈英之前人曾受黑番何項德澤,不然,何被髮纓冠如此耶?★嚴復《救亡決論》

成語造句

在國家面臨危難之時,無數志士仁人挺身而出,大有被髮纓冠之勢,誓要保衛家園。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 有一個名爲衛國的小國,其國內局勢動盪不安。當時,衛國的國君昏庸無道,致使國家政治腐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周邊的強國見狀,便起了覬覦之心,時常對衛國進行侵擾。 在一次敵國的大規模入侵中,衛國毫無防備,瞬間陷入了混亂與危機之中。百姓們驚恐萬分,紛紛逃離家園以躲避戰亂。然而,在這一片混亂之中,有一位名叫子路的勇士挺身而出。 子路平日裏就以勇敢和正義聞名,他看到國家遭受如此劫難,心中悲憤不已。他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選擇逃避,而是毅然決然地投入到保衛國家的戰鬥中。子路身披散發,來不及束髮整冠,便匆匆戴上帽子,手持兵器,衝向敵陣。他以一當十,奮勇殺敵,毫不畏懼敵人的強大。 在激烈的戰鬥中,子路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頑強的戰鬥精神。儘管敵衆我寡,但他始終堅守陣地,毫不退縮。他的行爲激勵了許多衛國的百姓,他們也紛紛加入到戰鬥中來,與子路一起抵抗外敵。 然而,最終衛國還是難以抵擋敵人的強大攻勢,子路也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但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依然保持着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他的英勇事蹟被人們傳頌開來,成爲了衛國曆史上的一段傳奇。 子路這種“被髮纓冠”的行爲,體現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高度的責任感。他在危難時刻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爲了國家的尊嚴和百姓的安寧而奮勇戰鬥。這種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着光芒,激勵着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有勇氣和擔當,爲了正義和理想而努力拼搏。正如《禮記·檀弓下》中所記載:“君子以臨難不苟免,臨財不苟得。”子路正是這樣一位臨難不苟免的君子,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忠誠與勇敢的真諦。 “被髮纓冠”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下來,它代表着在危急時刻,人們爲了正義和責任,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甚至不顧自己的形象和安危。這種精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它提醒着我們,在面對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時,要心懷擔當,勇往直前,爲了實現更高的目標和價值而不懈奮鬥。

被髮纓冠-成語圖片

被髮纓冠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