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同末异

成语拼音

běn tóng mò yì

本同末异成语解释

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

典故出处

魏·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世间万物的发展常常看似相似,实则本同末异,就像两颗种子,起初环境相同,最终却长成截然不同的形态。

成语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分别是陈国和蔡国。陈国的国君陈桓公和蔡国的国君蔡桓侯,他们在各自的国家施行着不同的政策。 陈桓公重视农业发展,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得陈国的农业十分繁荣,粮食产量大增,国家也日益富强。他还注重文化教育,设立学府,培养了许多有才华的人才。 而蔡桓侯则更倾向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蔡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蔡国的工匠们也以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虽然陈国和蔡国在发展策略上有所不同,但两国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繁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有一年,两国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陈国因为农业基础扎实,虽然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依靠着储备的粮食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很快就恢复了过来。而蔡国由于过度依赖商业和手工业,在灾害面前显得有些措手不及,经济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此时,一些蔡国的大臣开始对蔡桓侯的政策产生了质疑,他们认为应该借鉴陈国的发展模式,加强农业的投入。而陈国内部也有一些声音,觉得可以学习蔡国的商业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陈桓公和蔡桓侯决定进行一次会面,共同探讨两国的发展之路。在会面中,他们发现彼此的政策虽然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他们意识到,两国其实是“本同末异”,本质上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只是在具体的方法和途径上存在差异。 于是,陈桓公和蔡桓侯决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陈国开始加大对商业和手工业的扶持力度,而蔡国也积极推动农业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两国都取得了更加显著的进步,人民的生活也更加富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不要只关注表面的差异,而要深入分析其本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但只要目标是一致的,就可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就像陈国和蔡国一样,虽然在发展策略上“本同末异”,但通过相互学习和合作,最终实现了共同的繁荣。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本同末异-成语图片

本同末异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