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削褒贬

成语拼音

bǐ xuē bāo biǎn

笔削褒贬成语解释

笔记载。削删改。古时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写错要修改时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来评文论物的好坏。也指用文字褒扬、贬斥人或事。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历史的书写往往需要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不能随意进行笔削褒贬,要真实地反映出事件的全貌和人物的功过。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社会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位伟大的史官,名叫孔子。 孔子致力于整理和编撰前代的历史文献,他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他深知自己肩负着记录真实历史、评判是非功过的重任。 有一次,孔子在阅读大量的史料时,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不实的记载和歪曲的评价。他决心要对这些史料进行一番精心的整理和修正。他日夜苦读,仔细斟酌每一个字句,凭借着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对历史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评判。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那些虚假的记载和不合理的评价,同时也对那些值得赞扬的人物和事迹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的笔就像一把锋利的剑,斩断了历史中的虚假和谬误;又像一把精准的秤,衡量着历史的轻重。 经过孔子的努力,一部更加真实、客观、具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献诞生了。这部文献中,蕴含着孔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笔削褒贬。他的评判不仅基于事实,更体现了他对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 例如,对于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英勇献身的人,孔子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和褒扬;而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祸国殃民的人,孔子则毫不掩饰地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贬斥。他的这种笔削褒贬的态度,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树立了榜样,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这部历史文献被广泛传播和研究。人们从他的笔削褒贬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史为鉴,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孔子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记录了历史,更在于他通过笔削褒贬,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在历史的长河中,笔削褒贬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和价值评判标准。它提醒着我们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不回避历史中的问题和错误,同时也要珍惜历史中的宝贵经验和优秀传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中不断进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孔子的精神和他的笔削褒贬,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探索历史和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笔削褒贬-成语图片

笔削褒贬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