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削褒貶

成語拼音

bǐ xuē bāo biǎn

筆削褒貶成語解釋

筆記載。削刪改。古時在竹簡或木簡上寫字,寫錯要修改時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來評文論物的好壞。也指用文字褒揚、貶斥人或事。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歷史的書寫往往需要秉持公正客觀的態度,不能隨意進行筆削褒貶,要真實地反映出事件的全貌和人物的功過。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社會動盪。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位偉大的史官,名叫孔子。 孔子致力於整理和編撰前代的歷史文獻,他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歷史事件和人物。他深知自己肩負着記錄真實歷史、評判是非功過的重任。 有一次,孔子在閱讀大量的史料時,發現其中存在着許多不實的記載和歪曲的評價。他決心要對這些史料進行一番精心的整理和修正。他日夜苦讀,仔細斟酌每一個字句,憑藉着自己淵博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對歷史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和評判。 在這個過程中,孔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那些虛假的記載和不合理的評價,同時也對那些值得讚揚的人物和事蹟給予了高度的肯定。他的筆就像一把鋒利的劍,斬斷了歷史中的虛假和謬誤;又像一把精準的秤,衡量着歷史的輕重。 經過孔子的努力,一部更加真實、客觀、具有深刻內涵的歷史文獻誕生了。這部文獻中,蘊含着孔子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筆削褒貶。他的評判不僅基於事實,更體現了他對道德、倫理和社會秩序的深刻思考。 例如,對於那些爲了國家和人民利益而英勇獻身的人,孔子給予了極高的讚譽和褒揚;而對於那些爲非作歹、禍國殃民的人,孔子則毫不掩飾地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和貶斥。他的這種筆削褒貶的態度,爲後世的歷史學家樹立了榜樣,也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歷史的價值和意義。 隨着時間的推移,孔子的這部歷史文獻被廣泛傳播和研究。人們從他的筆削褒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史爲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爲和社會的發展。孔子的貢獻不僅僅在於他記錄了歷史,更在於他通過筆削褒貶,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 在歷史的長河中,筆削褒貶成爲了一種重要的歷史研究方法和價值評判標準。它提醒着我們要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去看待歷史,不迴避歷史中的問題和錯誤,同時也要珍惜歷史中的寶貴經驗和優秀傳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歷史中不斷進步,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孔子的精神和他的筆削褒貶,將永遠激勵着我們在探索歷史和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筆削褒貶-成語圖片

筆削褒貶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