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足而立

成语拼音

chóng zú ér lì

重足而立成语解释

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

典故出处

西汉·贾谊《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成语典故

汉朝时期,张汤因改定刑律法令而做了廷尉,太子洗马汲黯对他十分不满,说他不努力去降低犯罪使人们生活富足,而是陷人于罪,如果这样下去,将使天下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汲黯因此被外放为淮阴郡太守。

成语造句

人们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后,一个个面色凝重,重足而立,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名为郑国。郑国的君主郑厉公执政期间,国家局势较为动荡。 当时,郑国的权臣祭仲权势滔天,他的行为引起了郑厉公的担忧和不满。郑厉公害怕祭仲会威胁到自己的王位,于是暗中与祭仲的女婿雍纠商议,想要除掉祭仲。 雍纠接受了郑厉公的任务,开始策划如何刺杀祭仲。然而,雍纠的妻子,也就是祭仲的女儿,无意间发现了丈夫的异常举动和神情。她敏锐地察觉到事情的不对劲,心中充满了疑虑和不安。 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祭仲的女儿猜到了丈夫的阴谋。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自己的父亲,一边是自己的丈夫。在痛苦的挣扎中,她最终还是选择向父亲祭仲透露了这个秘密。 祭仲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他立即采取行动,先发制人地除掉了雍纠。郑厉公得知雍纠的计划失败且已丧命,他深知自己在郑国已无法立足,只能逃离郑国。 此事发生后,郑国的百姓们都对这种激烈的权力斗争感到恐惧和不安。他们在街头巷尾,都不敢随意交谈,每个人都小心翼翼,仿佛重足而立,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惹来祸端。 “重足而立”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形容人们因恐惧或谨慎而双脚并拢站立,不敢轻易移动或行动。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人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和恐惧心理,以及这种局势对社会和百姓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同时,它也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局势和人际关系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态度,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而“重足而立”这个成语也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我们理解和描述类似场景和情感的有力词汇。

重足而立-成语图片

重足而立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