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戎相见

成语拼音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兵戎相见成语解释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典故出处

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二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发展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中原大地上,有两个相邻的诸侯国,分别是卫国和郑国。 卫国的国君卫武公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一直渴望扩大自己国家的领土和影响力。而郑国在郑庄公的治理下,也日益强盛,两国之间的边界时常发生一些小摩擦和争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矛盾逐渐积累,双方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卫国的一些大臣们纷纷进言,主张对郑国采取强硬的态度,甚至提议发动战争。卫武公一开始还有些犹豫,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和代价,但面对大臣们的不断劝说和国内主战情绪的高涨,他最终还是决定出兵郑国。 郑国这边也察觉到了卫国的动向,郑庄公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纷纷表示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积极备战。于是,郑国开始整顿军队,加强边境的防御。 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卫国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郑国进发。郑国的军队也严阵以待,双方在边境上相遇,一时间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战斗一触即发,双方的士兵们都怀着必死的决心投入到战斗中。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兵器相交的声音不绝于耳。卫武公亲自指挥作战,他希望能够一举击败郑国,实现自己的野心。而郑庄公也毫不畏惧,身先士卒地带领郑国士兵奋勇杀敌。 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惨烈,双方都损失惨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国凭借着更加出色的战术和士兵们的英勇顽强,逐渐占据了上风。卫国的军队开始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选择撤退。 经此一战,卫国和郑国之间的仇恨进一步加深,双方陷入了长期的敌对状态。此后的日子里,两国时不时地就会发生冲突和摩擦,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场兵戎相见的战争成为了两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也提醒着后人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要谨慎行事,尽量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避免兵戎相见带来的巨大灾难。

兵戎相见-成语图片

兵戎相见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