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戎相見

成語拼音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兵戎相見成語解釋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典故出處

吳晗《朱元璋傳》第三章二從至正十六年起,張士誠和朱元璋兵戎相見,大小數百戰,互有勝負。”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兩國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最終發展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中原大地上,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分別是衛國和鄭國。 衛國的國君衛武公是一位有雄心壯志的君主,他一直渴望擴大自己國家的領土和影響力。而鄭國在鄭莊公的治理下,也日益強盛,兩國之間的邊界時常發生一些小摩擦和爭端。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小矛盾逐漸積累,雙方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緊張。衛國的一些大臣們紛紛進言,主張對鄭國採取強硬的態度,甚至提議發動戰爭。衛武公一開始還有些猶豫,他深知戰爭的殘酷和代價,但面對大臣們的不斷勸說和國內主戰情緒的高漲,他最終還是決定出兵鄭國。 鄭國這邊也察覺到了衛國的動向,鄭莊公立刻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大臣們紛紛表示不能坐以待斃,必須積極備戰。於是,鄭國開始整頓軍隊,加強邊境的防禦。 終於,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衛國的大軍浩浩蕩蕩地向鄭國進發。鄭國的軍隊也嚴陣以待,雙方在邊境上相遇,一時間劍拔弩張,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戰鬥一觸即發,雙方的士兵們都懷着必死的決心投入到戰鬥中。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兵器相交的聲音不絕於耳。衛武公親自指揮作戰,他希望能夠一舉擊敗鄭國,實現自己的野心。而鄭莊公也毫不畏懼,身先士卒地帶領鄭國士兵奮勇殺敵。 這場戰爭打得異常慘烈,雙方都損失慘重。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鄭國憑藉着更加出色的戰術和士兵們的英勇頑強,逐漸佔據了上風。衛國的軍隊開始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選擇撤退。 經此一戰,衛國和鄭國之間的仇恨進一步加深,雙方陷入了長期的敵對狀態。此後的日子裏,兩國時不時地就會發生衝突和摩擦,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場兵戎相見的戰爭成爲了兩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它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戰爭的殘酷和破壞力,也提醒着後人在處理國家間關係時要謹慎行事,儘量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避免兵戎相見帶來的巨大災難。

兵戎相見-成語圖片

兵戎相見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