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染膏肓

成语拼音

bìng rǎn gāo huāng

病染膏肓成语解释

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同病入膏肓”。

典故出处

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真个崔张不让,命该凋丧,险些病染膏肓,此言非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过度的劳累,导致身体每况愈下,如今已病染膏肓,令人惋惜。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景公生了一场重病,他派人去秦国请名医来医治。秦桓公便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往晋国。 医缓还没到达晋国时,晋景公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两个小孩,其中一个小孩说:“医缓要来了,他可是个厉害的医生,我们恐怕要遭殃了。”另一个小孩则说:“不用怕,我们躲在肓之上,膏之下,他能拿我们怎么办?” 不久后,医缓来到了晋国,仔细为晋景公诊断后,面色沉重地说:“大王的病已经深入膏肓,无法医治了。病邪在肓之上,膏之下,用艾灸怕会烫伤心脏,用针刺又达不到病处,用药也无济于事,实在是没办法了。”晋景公听后,无奈地叹了口气,心想自己的梦竟然真的应验了。 晋景公虽然知道自己的病已无法治愈,但他仍然保持着一定的镇定和威严。他赏赐了医缓,并送他回秦国。然而,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晋景公的身体每况愈下。 最终,晋景公在病榻上度过了一段痛苦的日子后,还是去世了。“病染膏肓”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它用来形容病情极为严重,无法医治。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事例都能体现出“病染膏肓”所表达的那种绝境和无奈。就如同一个国家,如果内部腐败严重,社会问题积重难返,就如同病入膏肓一般,难以挽救。又或者一个人的不良习惯长期积累,导致身体或心理出现严重问题,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也可以说是病染膏肓。这个成语提醒着人们,要时刻关注自身和周围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避免陷入不可挽回的困境。就像身体需要定期体检一样,社会和个人也需要时常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以免等到“病染膏肓”时才追悔莫及。同时,它也告诫人们要有危机意识,不要等到问题已经无法解决时才意识到其严重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警惕那些看似微小但却可能逐渐恶化的问题。无论是健康、事业还是人际关系,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维护,及时处理那些可能演变成大问题的小隐患,不让自己陷入“病染膏肓”的绝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病染膏肓-成语图片

病染膏肓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