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染膏肓

成語拼音

bìng rǎn gāo huāng

病染膏肓成語解釋

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同病入膏肓”。

典故出處

元·範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真個崔張不讓,命該凋喪,險些病染膏肓,此言非妄。”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過度的勞累,導致身體每況愈下,如今已病染膏肓,令人惋惜。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景公生了一場重病,他派人去秦國請名醫來醫治。秦桓公便派了一位名叫醫緩的醫生前往晉國。 醫緩還沒到達晉國時,晉景公做了一個夢。他夢到兩個小孩,其中一個小孩說:“醫緩要來了,他可是個厲害的醫生,我們恐怕要遭殃了。”另一個小孩則說:“不用怕,我們躲在肓之上,膏之下,他能拿我們怎麼辦?” 不久後,醫緩來到了晉國,仔細爲晉景公診斷後,面色沉重地說:“大王的病已經深入膏肓,無法醫治了。病邪在肓之上,膏之下,用艾灸怕會燙傷心臟,用針刺又達不到病處,用藥也無濟於事,實在是沒辦法了。”晉景公聽後,無奈地嘆了口氣,心想自己的夢竟然真的應驗了。 晉景公雖然知道自己的病已無法治癒,但他仍然保持着一定的鎮定和威嚴。他賞賜了醫緩,並送他回秦國。然而,隨着病情的不斷加重,晉景公的身體每況愈下。 最終,晉景公在病榻上度過了一段痛苦的日子後,還是去世了。“病染膏肓”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它用來形容病情極爲嚴重,無法醫治。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事例都能體現出“病染膏肓”所表達的那種絕境和無奈。就如同一個國家,如果內部腐敗嚴重,社會問題積重難返,就如同病入膏肓一般,難以挽救。又或者一個人的不良習慣長期積累,導致身體或心理出現嚴重問題,到了難以挽回的地步,也可以說是病染膏肓。這個成語提醒着人們,要時刻關注自身和周圍的狀況,及時發現問題並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避免陷入不可挽回的困境。就像身體需要定期體檢一樣,社會和個人也需要時常進行自我審視和反思,以免等到“病染膏肓”時才追悔莫及。同時,它也告誡人們要有危機意識,不要等到問題已經無法解決時才意識到其嚴重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警惕那些看似微小但卻可能逐漸惡化的問題。無論是健康、事業還是人際關係,都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和維護,及時處理那些可能演變成大問題的小隱患,不讓自己陷入“病染膏肓”的絕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良好的狀態,在人生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病染膏肓-成語圖片

病染膏肓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