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白之冤

成语拼音

bù bái zhī yuān

不白之冤成语解释

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典故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唅之逃,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

成语典故

若非屡次验明,则其姊受不白之冤,未老先生亦蒙羞于地下,不孝子弟,罪不容诛。★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八回

成语造句

他一直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却从未有机会申辩,那所谓的罪名让他遭受了不白之冤。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善良青年。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深受邻里的喜爱。 有一天,小镇上的一家富户家中遭了贼,丢失了许多贵重物品。这户人家十分恼怒,四处寻找线索。不知为何,他们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李明,认为是他偷了自家的财物。尽管李明极力辩解,但富户却坚信他就是小偷,还将他扭送到了官府。 县令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听信了富户的一面之词,对李明严刑拷打,试图让他认罪。李明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他始终坚称自己是清白的,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在狱中,李明想起了历史上那些遭受不白之冤的人。比如战国时期的名将廉颇,曾被奸臣郭开陷害,被迫离开赵国。尽管廉颇战功赫赫,但最终却落得个凄凉的下场。李明觉得自己此刻就如同廉颇一样,明明是清白之人,却无端被冤枉。 他的朋友们得知他的遭遇后,纷纷为他奔走,努力寻找证据来证明他的清白。经过一番艰难的调查,他们终于发现了真正的小偷。原来,是一个流窜作案的惯犯,他趁着富户家中疏于防范,偷走了财物。 真相大白后,县令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赶忙将李明从狱中释放出来,并向他道歉。李明虽然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但他还是选择了原谅。 这件事情过后,李明的名声更加响亮,人们都对他的宽容和坚韧敬佩不已。而那户富户也因为自己的鲁莽和偏见感到羞愧,他们亲自上门向李明赔罪,并给予了他一定的补偿。 李明的经历成为了小镇上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家都以此为戒,提醒自己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要轻易去怀疑和指责别人,以免给他人带来不白之冤。李明也明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不公,但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不白之冤-成语图片

不白之冤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