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白之冤

成語拼音

bù bái zhī yuān

不白之冤成語解釋

白搞清楚。沒有得到辯白或洗刷的冤屈。

典故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二回唅之逃,非貪生怕死,實欲爲太叔伸不白之冤耳!”

成語典故

若非屢次驗明,則其姊受不白之冤,未老先生亦蒙羞於地下,不孝子弟,罪不容誅。★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八回

成語造句

他一直默默承受着這一切,卻從未有機會申辯,那所謂的罪名讓他遭受了不白之冤。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善良青年。他爲人正直,樂於助人,深受鄰里的喜愛。 有一天,小鎮上的一家富戶家中遭了賊,丟失了許多貴重物品。這戶人家十分惱怒,四處尋找線索。不知爲何,他們將懷疑的目光投向了李明,認爲是他偷了自家的財物。儘管李明極力辯解,但富戶卻堅信他就是小偷,還將他扭送到了官府。 縣令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聽信了富戶的一面之詞,對李明嚴刑拷打,試圖讓他認罪。李明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他始終堅稱自己是清白的,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 在獄中,李明想起了歷史上那些遭受不白之冤的人。比如戰國時期的名將廉頗,曾被奸臣郭開陷害,被迫離開趙國。儘管廉頗戰功赫赫,但最終卻落得個淒涼的下場。李明覺得自己此刻就如同廉頗一樣,明明是清白之人,卻無端被冤枉。 他的朋友們得知他的遭遇後,紛紛爲他奔走,努力尋找證據來證明他的清白。經過一番艱難的調查,他們終於發現了真正的小偷。原來,是一個流竄作案的慣犯,他趁着富戶家中疏於防範,偷走了財物。 真相大白後,縣令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趕忙將李明從獄中釋放出來,並向他道歉。李明雖然身體和精神都受到了極大的創傷,但他還是選擇了原諒。 這件事情過後,李明的名聲更加響亮,人們都對他的寬容和堅韌敬佩不已。而那戶富戶也因爲自己的魯莽和偏見感到羞愧,他們親自上門向李明賠罪,並給予了他一定的補償。 李明的經歷成爲了小鎮上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大家都以此爲戒,提醒自己在沒有確鑿證據之前,不要輕易去懷疑和指責別人,以免給他人帶來不白之冤。李明也明白,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和不公,但只要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相總有一天會大白於天下。

不白之冤-成語圖片

不白之冤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