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主

成语拼音

dōng dào zhǔ

东道主成语解释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典故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重回国执政,为报复郑国与秦国联合出兵伐郑。郑文公派烛之武去劝秦穆公退兵,说郑国与秦国不相连,让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道主去对付晋国,牵制晋国对秦国有好处。秦穆公认为有道理就立即撤军。

成语造句

在这次国际会议中,作为东道主的国家,热情周到地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往来。有一次,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外流亡,经过郑国时,郑文公对他很不礼貌,没有以应有的礼节来接待他。重耳对此感到非常不满。 后来,重耳历经磨难,最终回到晋国并当上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晋国日益强大。 此时,南方的楚国也在不断扩张势力。楚国国君楚成王想要争夺霸权,与晋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公元前 632 年,楚国和晋国在城濮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晋文公想起当年郑国对自己的无礼,于是决定先攻打郑国。郑国知道自己不是晋国的对手,便急忙向楚国求救。 楚成王本不想与晋国直接冲突,但又不好拒绝郑国的请求,于是只派了少量军队去援助郑国。晋文公见楚国并没有全力出兵,便心生一计。 他先是命令军队后退九十里,这一举动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但晋文公的大臣狐偃解释说:“打仗要凭借理直气壮,当初主公流亡到楚国时,曾受到楚王的款待,答应楚王日后如果两国交战,晋国会退避三舍。如今我们后退,就是为了履行承诺,这样既显示了我们的诚信,又能让楚国军队骄傲自大。” 晋文公的军队后退后,楚国军队以为晋国害怕了,便轻敌冒进。而晋国军队则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最终,晋军在城濮大败楚军。 这场战役后,晋国的威望大增,晋文公也成为了中原的霸主。而郑国因为之前得罪了晋文公,又在这次战争中站错了队,处境十分尴尬。 后来,人们就用“东道主”来称呼接待或宴客的主人,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它提醒着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注重礼节和诚信,不能像郑文公那样因为一时的傲慢而给自己招来祸端。同时,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信守承诺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即使在战争中也不应该违背自己的诺言。在历史的长河中,“东道主”这个成语不断被提及和运用,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词汇,见证了无数的人际交往和历史事件。

东道主-成语图片

东道主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