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道主

成語拼音

dōng dào zhǔ

東道主成語解釋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典故出處

《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重回國執政,爲報復鄭國與秦國聯合出兵伐鄭。鄭文公派燭之武去勸秦穆公退兵,說鄭國與秦國不相連,讓鄭國作爲秦國的東道主去對付晉國,牽制晉國對秦國有好處。秦穆公認爲有道理就立即撤軍。

成語造句

在這次國際會議中,作爲東道主的國家,熱情周到地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經常互相往來。有一次,晉國的公子重耳在外流亡,經過鄭國時,鄭文公對他很不禮貌,沒有以應有的禮節來接待他。重耳對此感到非常不滿。 後來,重耳歷經磨難,最終回到晉國並當上了國君,也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勵精圖治,晉國日益強大。 此時,南方的楚國也在不斷擴張勢力。楚國國君楚成王想要爭奪霸權,與晉國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 公元前 632 年,楚國和晉國在城濮這個地方展開了一場大戰。晉文公想起當年鄭國對自己的無禮,於是決定先攻打鄭國。鄭國知道自己不是晉國的對手,便急忙向楚國求救。 楚成王本不想與晉國直接衝突,但又不好拒絕鄭國的請求,於是只派了少量軍隊去援助鄭國。晉文公見楚國並沒有全力出兵,便心生一計。 他先是命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這一舉動讓很多人感到不解。但晉文公的大臣狐偃解釋說:“打仗要憑藉理直氣壯,當初主公流亡到楚國時,曾受到楚王的款待,答應楚王日後如果兩國交戰,晉國會退避三舍。如今我們後退,就是爲了履行承諾,這樣既顯示了我們的誠信,又能讓楚國軍隊驕傲自大。” 晉文公的軍隊後退後,楚國軍隊以爲晉國害怕了,便輕敵冒進。而晉國軍隊則養精蓄銳,以逸待勞。最終,晉軍在城濮大敗楚軍。 這場戰役後,晉國的威望大增,晉文公也成爲了中原的霸主。而鄭國因爲之前得罪了晉文公,又在這次戰爭中站錯了隊,處境十分尷尬。 後來,人們就用“東道主”來稱呼接待或宴客的主人,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它提醒着人們在與他人交往時要注重禮節和誠信,不能像鄭文公那樣因爲一時的傲慢而給自己招來禍端。同時,晉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信守承諾是非常重要的品質,即使在戰爭中也不應該違背自己的諾言。在歷史的長河中,“東道主”這個成語不斷被提及和運用,成爲了中華文化中一個重要的詞彙,見證了無數的人際交往和歷史事件。

東道主-成語圖片

東道主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