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悱不发
成语拼音
- bù fěi bù fā
不悱不发成语解释
- 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典故出处
-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教育学生时,老师应该善于引导,等待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达到不悱不发的状态,再给予适当的启发。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孔子是一位备受尊崇的教育家。他有众多的弟子,在他的教导下,许多人都茁壮成长,成为了有学识、有品德的人。
有一次,孔子正在给弟子们讲学。其中有一个弟子性格较为内向,平时不太善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惑。孔子在讲解一个复杂的道理时,特意观察了一下这个弟子的反应。他发现这个弟子虽然听得很认真,但脸上时不时地露出困惑的神情,似乎有些问题想问却又犹豫不决。
孔子并没有直接点破这个弟子的困惑,而是继续深入地讲解着道理,希望能启发他主动提出问题。然而,这个弟子始终没有开口。下课后,其他弟子都纷纷离去,只有这个内向的弟子还留在原地,似乎在纠结着什么。
孔子走到他身边,温和地问道:“你是不是有什么疑问呀?”弟子有些紧张地点点头,但还是没有说出话来。孔子微笑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弟子听了孔子的话,终于鼓起勇气说道:“老师,我对您刚才讲的那个道理有些不太理解,我自己思考了很久,还是想不明白。”孔子非常高兴,他耐心地给弟子重新讲解了一遍,并且举一反三,通过各种例子让弟子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道理。
经过这次事情,这个弟子明白了孔子的良苦用心,他也逐渐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他知道,只有自己真正地去思考、去探索,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道理。而孔子也通过这件事,更加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弟子们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断成长。
就这样,在孔子的教导下,他的弟子们个个都学有所成,成为了社会上的栋梁之材。“不悱不发”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提醒着人们在教育和学习中要注重启发和引导,让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获取知识和智慧。它不仅仅适用于教育领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我们面对他人的困惑和难题时,也应该秉持这样的原则,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不悱不发-成语图片